企业年金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适度人口理论与人口转变理论

(一)适度人口理论

适度人口理论是探讨一个国家在现有的资源、科学技术水平下最适宜的人口规模的学说,有时称之为“适中人口论”“时中人口论”或“最优人口论”,是人口理论的一个概念。它最初探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后来扩展到探讨最适当的人口密度和人口素质。适度人口论出现于19世纪晚期,正式形成于20世纪初期,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趋于下降,担心未来劳动力和兵员不足,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人口不足”和“人口过剩”都不是理想的人口状态,因而试图寻求适宜国家发展的“适度人口”。

适度人口理论的奠基者是英国经济学家E.坎南,以坎南为代表的理论属于早期适度人口理论。坎南认为,递增的人口不一定会使产业生产率递减,而递减的人口不一定会使产业生产率递增,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获得最大生产率的、在一定面积土地上生存的人口数量是一定的。坎南由此归纳了一个规律,即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人口既不能太多,也不要太少,以一个适度的人口数量,才能获得最大的生产率,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5)该规律可用图2-3表示,横轴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纵轴代表该国或地区的人均产量,可以看出人均产量随着人口规模的变动而变动,在“适度人口”的人口规模下,人均产量达到最大,即生产最优化。图中虚线左侧,一国或地区的人口规模比“适度人口”少,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规模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包括劳动力、技术、资金等,从而导致人均产量过少,经济发展受到人口不足的制约;图中虚线右侧表示如果人口规模比“适度人口”多,则该国或地区的人口规模处于“人口过剩”状态,也就意味着在现有资源的限制下,社会上的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或者已经实现充分就业,但实现不了劳动力资源的最大利用,反而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只有在某一特定的数值时才是这个地区的“适度人口”。

图2-3 适度人口论

在坎南之后又有很多经济学家对适度人口理论进行了研究。其中,瑞典经济学家K.维克赛尔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的作用会“出现完全相反的两种趋势:一是由于人类只有极少量的土地或自然资源,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会下降;二是为了对付自然界的束缚,人力的结合、分工、协作以及产业的组织往往是重要的。在这两种趋势相互抵消时,确实会有适度人口规模”(6)。这段话的含义是,人口增长对经济的作用是两个相反的方面,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单纯的人口增长使得人均土地和资源减少,人均劳动生产率会降低;但是当生产条件发生改变时,人均劳动生产率会先增后减。维克赛尔还指出,适度人口规模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口规模的增长应与社会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科技、新知识等相适应。

20世纪前期的适度人口理论是对人口的静态分析,即在假设生产技术、物质资源、产品分配、人口年龄结构、工作时日等要素条件不变,并且社会实现充分就业,也没有发生国际贸易和移民的情况下,考察人口数量规模与社会收益量或者社会福利的相互关系。然而,现实中的这些条件不但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有些条件的变化非常剧烈,例如,生产技术一直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国际贸易量也不断加大,等等,因此静态分析“适度人口”是不现实的。后来人们开始意识到静态分析的不足,将研究视角逐渐转变为动态分析,即在假设某些条件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分析人口的适度规模与社会收益或者社会福利的相互关系。“动态适度人口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人口学家索维,他将适度人口分为“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经济适度人口”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的适度人口,是指与人均产量最高点相对应的人口数;“实力适度人口”是从国家或地区的实力出发考虑的适度人口,是指在一定国家或地区内保证最大实力的人口数。索维认为,“经济适度人口”就是能够使国民获得最大经济收益和福利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就是能够使国家获得最大综合实力的人口。政府除追求经济目标之外,还要为追求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而增加人口,因此,实力适度人口永远大于经济适度人口,而且适度人口的经济目标与实力目标是一致的。这一理论将“适度人口”的概念从经济领域扩大到非经济领域,考察人口增长和非经济社会因素方面的关系,提出了从国力、军力、经济等方面来衡量“适度人口”。索维提出了衡量“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的9个指标,包括个人福利、福利总和、财富增加、就业、实力、健康长寿、寿命总和、文化知识和居民人数等。

索维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适度人口增长率”的概念,研究人口增长和变化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试图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探寻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从而确定“适度人口增长率”。这一概念将“适度人口”概念扩展到了“适度人口增长率”,扩展了人们研究人口规模的视野和研究角度。索维认为,人口增长太慢或者太快都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人口增长太慢,不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会缺乏劳动力,从而导致生产力不足;而人口增长太快又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由于物质有限性和生产能力有限性,新增的人口分享了其他社会成员本应享有的经济成果。人口增长总有一个平衡点,能够使得社会负担和经济增长达到一个平衡点,这才是适度的人口增长率。

(二)人口转变理论

适度人口理论认为,在一定时期、一定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下,某个国家或地区会有一个均衡的人口规模,这一人口规模在社会负担与经济增长之间寻得一个平衡点。这一定理对于我国来说也是成立的,也就是我国应该存在一个适度的人口规模与当前的经济发展程度及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现阶段人口增长速度及人口绝对规模背离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适度人口,处于绝对人口过剩状态,这和我国现有的资源拥有量与技术发展程度相背离,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受到严重阻碍,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也遭受损失。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已经表现出了负面效应,例如,长期存在过剩劳动力、无法实现充分就业、人们劳动收入低下、土地资源开发过度、社会资源出现紧缺等,这些都表明现阶段我国的人口规模不是我国现在应该具备的“适度人口”。虽然我国社会财富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积累,但是多出生的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了人均拥有财富的减少。由上述“人口转变”理论可知,目前我国的这种状态已经经历了人口迅速积累期,步入了第四个阶段,即“出生率减速,死亡率稳定”阶段。但由于从第一阶段跨越到第四阶段时间过快,造成了人口大量积压,使得我国的很多制度和政策都来不及调整,以应对过多的人口增长。

“人口转变”是指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现出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一般来讲,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人口转变表现为人口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转变。“人口转变”理论是专以人口的发展阶段、演变过程及其生成原因为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说,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是为了对西欧、北美的人口死亡率和生育率下降的历史过程加以描述和解释,同时,该理论也可用于对发展中国家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美国人口学家汤姆逊(U. S. Thomson)于1929年首先提出该理论,后由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A. Landry)加以补充,又由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F. W. Notestein)全面发展为一套人口理论。西方国家的学者对人口转变阶段的划分及其理论阐述存在分歧,但是在某些基本认知方面还是存在基本一致的共识的:(7)

(1)人口转变包括死亡率转变与出生率转变这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环节,这种转变总是以死亡率下降为先导,以出生率降至接近甚至低于死亡率水平为完结。

(2)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传统社会的高水平向现代社会的低水平转化,是任何一个社会或迟或早都必然要经历的人口转变过程,这一人口转变过程可按照一定的人口统计指标及其相应的社会经济特征,划分为不同的人口转变阶段。

(3)经验表明,在人口转变进程中,出生率与死亡率的下降并不同步,两者间存在一个“时滞”,即出生率的下降通常比死亡率的下降滞后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其间必将引发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即所谓的“转变增长阶段”。但在人口转变接近尾声时,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都相继降到较低水平并趋于相对稳定,这时人口将会呈现出“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状态,进而形成所谓的“静止人口”或“稳定人口”。

(4)人口转变的根本动因在于其所依存的社会经济背景是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实现促成了人口转变。

由以上基本共识可以总结出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人口转变过程本身的统计描述;二是对人口转变背景的解释。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将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分别是“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及“现代阶段”,它们分别与经济发展时期互相适应并依次更替。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则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前工业化时期”“初步工业化时期”“进一步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在总结西方学者及国内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依据人口转变理论,将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死亡率虽时高时低,却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为了补偿人口的高死亡率,人口的出生率也很高,并且和死亡率基本持平,人口增长接近零增长。在这一时期,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都处于高位,两者间的差距尚未拉开,人口转变非常有限,是人口转变前的比较稳定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高出生率、死亡率减速”阶段。当出生率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时,近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死亡率开始稳步下降,但因人口发展过程中的滞后作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出生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高出生率和逐渐降低的死亡率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人口规模开始进入加速增长时期,人口转变也随之开始。

第三个阶段是“出生率减速、死亡率减速”阶段。在死亡率稳步下降持续了相当一个时期后,人口发展过程的时滞作用结束,人们逐渐意识到高出生率会导致社会平均物质生活的降低,随后出生率也开始下降,并且下降幅度逐渐加大。而死亡率则由上一阶段的高速下降时期转变为低速下降时期,这是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死亡率降低常常是有限的,高龄导致死亡的趋势则是不可避免的,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死亡率主要是由寿命终结带来的。这一时期,出生率刚开始降低,而死亡率则降到非常低的速度,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人口转变自此进入了高峰时期,人口增长迅猛。

第四个阶段是“出生率减速、死亡率稳定”阶段。为了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人们逐渐降低了出生率和人口增长速度,这表现为出生率的持续下降。而死亡率经过以上阶段的减速已降至低位并趋于较低的稳定状态,这时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减慢。

第五个阶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当生活水平处于较高水准时,人们的生育观发生了变化,社会出生率降到最低水平。而技术的进步也导致了人们寿命的延长,死亡率也降至最低水平。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维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又恢复到了第一阶段的“零增长”状态,标志着人口转变过程结束。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阶段和第五阶段人口“零增长”的背景是不同的:前者是经济非常低下的时期,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导致的人口“零增长”,后者是经济非常发达时期的低出生率与低死亡率导致的人口“零增长”。表2-1显示了人口转变的不同阶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量特征,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数量特征,由某一国或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就可以推出这个国家或地区正处于人口转变的哪个阶段,由此为国家制定相关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提供背景依据。

表2-1 人口转变阶段的参量指标 (‰)

资料来源:罗淳.人口转变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兼以中国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2(2):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