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人类是群居动物。早在人类社会学者提出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群居的现象便存在于社会之中。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产资料不足,生产力低下,劳动工具落后,外加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类唯有群居方可与猛兽斗争,生产足够的物质抵御来自大自然的各类危机。人类的祖先便是几十人在一起共同劳作,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居住在天然的洞穴中,过着群居生活,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集体,被称作氏族。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的祖先在大陆上迁徙,寻找低洼谷地、水草丰茂之处,进而搭建住所,定居于此,再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氏族集团,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群居的原始部落。古代游牧社会中,居民逐水草而居,放养畜牧,无固定住所,是一种具有生活共同体性质的社会群体,形成了一种非严格意义上的社区。
时间的流逝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却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农业逐渐兴起,农业社会逐渐形成,人类为了从事农业生产,需要长期定居于某个地区,逐渐出现了村庄这样的“社区”,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军事的发展,社区集合在一起,逐渐演变为城镇。在几千年前,无论是古中国,还是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等,都在那一时期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城镇。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生产资料富足,生产工具得到极大改进,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城镇进入了都市化的过程中,发展一日千里,不但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社区的经济基础与结构功能也都不同于以往,特征更加明显,出现了许多大都会社区。
“社区是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于人情味的社会团体”,滕尼斯对社区概念的概括阐述了几千年来人类社区形成与演变的内在联系,即人与人之间价值观念、亲疏关系、人情关系等方面的演变。总览世界历史,不难发现社区是人类生存、发展和进化的基础,社区的发展事关全人类的发展。如何优化社区发展,协调社区关系,统筹社区事务,是当前社区研究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辅助社区现代化发展,进而带动城市的现代化,同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住有所居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近几十年来,我国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这种量的进展仍以满足基本居住为目的。随着社会经济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满足人民对更高品质的居住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追求成为今后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社区是城市功能的基本单元,是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标志。社区建设已成为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更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几十年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中,我国各地都在寻找优化社区建设、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道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19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84 84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大关,比2018年末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84 843万人,比2018年增加了17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 162万人,减少了1239万人(1)。但是从宏观层面来看,城市化质量不高,面临人口、环境、能源、基础设施、城镇平衡、信息化等问题与挑战。从城市转向社区层面,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在社区建设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不仅不同地域社区发展存在明显差异,而且相近地区社区发展的状况差异也较为明显,这直接导致群众接受的社会公共服务也存在差异。一些核心街区的社区有较为充足的硬件设施条件,综合服务中心面积充裕,工作人员配备齐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项目有保障;一些非中心化的社区,社区基础设施落后,同一个街道的两个社区共用一处办公地点,这就意味着一个社区的办公地点必然距离辖区较远,本来是便民的服务就不再便民,而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更是没有着落。但就重要性而言,社区基础设施落后,最主要还是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以及公共交通配套三大方面的供给不足上(2)。
在有好的基础配套设施的基础上,更需要一套完善的治理体系使社区这一系统高效运转。促进社区协同共建是充分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的落脚点。目前大部分促进协同共建的牵头主体还是基层社区党组织,而街道社区与区域内组织对接时,易遇到一些冷对待。如与区域内非公经济组织沟通时,非公组织往往表现出党组织缺失或涣散,党建积极性不高的特点;而与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进行对接时,由于行政级别的影响,街道社区往往感觉受到限制。在对接过程中,街道社区无法获得充分的认同,得不到对方的有效回应。公民参与是社区治理应当重视和吸纳的关键性要素。在社区与居民的关系上,我国社区治理中存在着公民总体参与率较低、参与不平衡、非政治性参与为主要内容、参与形式单一、渠道不畅等问题。要优化社区治理、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与治理,还应在多方面加以改善。
未来社区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的人民社区,是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物业和治理九大场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早在2018年12月,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就未来社区建设展开问卷调查,共收回3万余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老旧小区改造、改善交通出行等民生问题尤为突出,老旧小区集约利用不足、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相对滞后等问题比较集中。
一方面,建设未来社区,就是通过绿色、开放、共享等先进理念的植入,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更好地发挥社区这一基础工作单元的服务作用,让社区真正能够帮助老百姓解决切身的生活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未来社区的提出更是为了助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2018年10月,浙江省政府发布的《关于贯彻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共建现代化智慧都市区,推进“城市大脑”的开发和应用,提升都市区智慧化水平和整体运行效率,不断提升城市精细管理水平,率先在未来社区、安全城市、文明城市等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形成示范试点(3)。这一切都离不开社区的建设。2019年1月7日,时任浙江省省长在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建设未来社区,并将其归入“全面开展‘四大’建设年活动”之中。大湾区是浙江省新的增长极,必须摆在突出战略地位。未来社区建设,有利于加快打造“数字湾区”,驱动大投资、带动大产业、促进大转型,推进大湾区建设,提高杭州湾经济区能级;是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实现建设“全国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建设大湾区的关键阶段,未来社区也被看作继特色小镇之后,浙江省“十三五”期间最具比较优势,最能带动全局的重大创新举措之一(4)。
未来社区建设涵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政府来说,是一次对经济建设、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有益探索;对社会来说,是一次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与运维的大胆创新;对社区居民来说,是一次全新生活模式、生活环境的绝佳体验。
其不仅是一项惠及群众的标志性民生工程,还是一项产业创新工程,为优化长三角重大生产力布局,迈向世界级发展高地贡献浙江力量。因此未来社区实践建设需要相关理论给予指导,同时也需要对目前的实践建设工作进行总结。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从社区建设理念发展角度,系统梳理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社区建设理念,包括目前世界上主流的社区建设模式与社区建设内涵。研究发现,社区建设理念与世界经济技术水平、社会发展、人类需求与思想意识等人类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二是从未来社区建设实践角度,提炼全球典型社区建设国家与地区的经验,以及分析总结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实践经验,包括新加坡、日本和中国香港过去几十年的社区建设历史、建设理念、建设路径、体系架构与具体的建设案例等。研究发现其建设经验多与规划制度、法律保障、政府与居民关系、以人为本、智能创新等方面相关。而对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的总结,归纳出逐步推进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取得的一定成果和特色推广经验,为更广大地区的政府和社会参与社区建设提供了可行的道路。需要指出的是,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和实践仍在逐步探索中,这不仅需要浙江省政府的大力推进,也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助力,一起探索与建设更加光明与美好的明天!
(1)https://www.chinairn.com/hyzx/20200617/103735792.shtml.
(2)https://www.xzbu.com/4/view-14926510.htm.
(3)https://www.tianyancha.com/bid/cf6e040e9d0811e985737cd30aeb144c.
(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97484656558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