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进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十一五”期间主要改革举措

1.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构建结构优化、质量优异的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增强教师要教学、教好学的意识;深化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确保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学校本科生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得低于25%;积极探索和完善多校区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完善三学期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争取全面推行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研究生教育;多方筹资,力争能以助学金的形式保证全日制研究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完善研究生“三助”制度,将此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规范导师招收研究生资格,当年没有科研经费则当年不得招生。

2.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强化团队合作,构建交叉融合、集成发展的科研创新体系。坚持把科研工作放在学校发展的核心地位。坚持“加强原创,鼓励交叉,聚集人才,强化组织,科教结合,贡献社会”的指导方针。扩大基础科学研究优势,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注重原始创新性研究,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加强科研平台、基地建设。争取新增2个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以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以上福建省重点实验室;新增1—2个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和8—10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成3—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和5—10个部省市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加强组织和协调,积极争取承担国家“973”、“863”和国家基金重大计划及军工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提升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加强与企业横向科研合作,鼓励教师争取横向科研经费;深化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从改革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入手,打破原有的科研组织模式,取消教研室设置,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体制。

3.加强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体系。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积极探索依靠市场力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途径;从管理体制、人员激励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理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管理体制;整合资源,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大平台,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步伐;紧密结合优势学科,重点抓好精细化工、化学与生物制药、新材料、信息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成果转化;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原则,2006年底前完成除资产公司外的校办全资企业股份制改造,实行投资多元化;广泛开展“官、产、学、研、资、介”合作,积极吸引和利用各种社会优势资源。

4.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汇聚优秀人才,构建梯队合理、名师荟萃的人才支持体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的观念,实施“厦门大学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十一五”期间,学校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不低于3亿元;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聘任制度,大力推进“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模式,鼓励校内互聘、复聘,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科交叉和人才资源最佳组合与共享;结合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补充新教师,每年引进、聘用的全职教师在200人左右;做好现有人才的选聘与培训,每年选派100—200名学科或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赴国外著名高校进修访问;加强战略科学家的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培养和引进20个左右战略科学家,力争有4—6个学术团队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并力争有1—2个团队进入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行;加强实验、工程技术和图书资料等技术支撑队伍和党政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5.坚持“树优势、争一流、创名牌”的理念,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按照“基础巩固、重点突出、交叉融合、特色鲜明、全面发展”的思路,构建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把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大学)的基本建设单元或节点,加强原始性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之具有竞争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巩固和提升传统优势学科,力争使学校10个左右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五名,多数学科在一级、二级学科评估中居于优势地位;大力发展应用学科,重点加强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市校联办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的办学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扶植补缺,完善学科体系,重点扶植对学科整体布局和提升整体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的薄弱学科,努力使之成为博士点或一级学科博士点。

6.广泛开展国际和台港澳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定位清晰、互利共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体系。按照“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制度创新,增强激励,加大投入,务求实效”的方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重心下移,增强各学院学术交流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每年重点支持4—6个院(系、所、研究中心)与国外知名高校的相关单位开展国际科研项目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突出重点,发展战略伙伴群体,选定30所左右世界名校作为重点合作对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质性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加或发起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每年争取举办或发起组织30—50次国际学术会议,办好第1届国际法高级研讨班(2006)、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2007)和第17届国际磷化学会议(2007);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强宣传,寻求更广的优秀留学生来源,在“全球八校联盟”盟校和战略合作伙伴群体之间开展学生互换;拓展海内外教育市场,积极发展海外远程教育事业,加强境外“孔子学院”建设,办好留学预科学院、光前(国际)学院;广泛开展与台港澳地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做好对港澳台招生工作,安排一定国家计划名额用于招收国港澳台本科生和研究生,港澳台学生收费实行与大陆学生同一标准。

7.坚持“绩效管理”的理念,构建渠道广泛、高效合理的资金筹集和资源配置体系。筹建发展与合作委员会,积极争取科研经费,共建经费等各种财政补助,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增强学校自身“造血”功能;探索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境外资金等多元投入渠道,千方百计扩大办学资源,争取到2010年,年度总经费达到16亿元以上;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省市与教育部共建,把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的发展结合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地贴近省市的需求,融入省市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扎实做好校友会工作,广泛争取海外华侨、校友等社会各界捐赠,探索基金运作模式,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筹集办学资源的制度;加强项目建设规划和论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防范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树立办学的成本、效益观念,以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优化配置办学资源,逐步探索以绩效为依据的资源配置模式;加强资产管理,在进行办学资源有偿使用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教育成本全额核算,最大限度地实现仪器设备、实验空间等资源的充分共享,注重效益,减少重复配置和浪费;在各项建设中,针对各学院(研究院)、各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和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在坚持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指导方针,实行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和分层次建设,实现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

8.坚持建设“和谐校园”的理念,构建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条件支撑体系。优化办学空间,合理规划校区功能定位;力争2007年完成漳州校区的全部基本建设;力争集美校区2006年4月动工,2007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驻,2010年全面完成基本建设;力争海韵园二期建设2006年4月动工,2008年全面完成基本建设;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坚持教学科研设施建设与运动场所、文化设施建设相结合,构建和谐校园;大力推进“216工程”建设,逐步启动白城、海滨等区域的住宅改造工程,努力营造优良的学习、生活和创业环境。到2010年新增校舍面积90万平方米;实现理工科教师实验用房不低于30平方米、文科教师不低于10平方米的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建设基于高速互联网络和电子化、信息化资源发达的“数字厦大”,扩充、完善数字图书馆支撑体系,继续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新老校区办学资源充分共享;科学规划和大幅度调整全校实验室建制,构建与创建高水平大学相适应、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全方位开放的实验室建设格局;深化和推进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理顺关系,强化管理,发展壮大后勤产业,发挥最大效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高优质服务;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安全监控体系,确保校园及周边环境文明、健康、安全。

9.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体制顺畅、机制灵活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逐步转变学校的行政职能,加强教授治学、教师参与学校学术事务管理的权力;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科研管理与学科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实行校务公开,健全、完善学校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推进机关机构和管理模式改革,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依法治校,规范管理。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

10.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执政能力,构建与时俱进、坚强有力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把深入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切实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加强统战工作和对工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重视做好离退休工作,使离退休教职工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