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有多种:多元、单一,开放、封闭,精致、粗俗,文明、野蛮,包容、排外,先进、落后,等等。文化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人类应该追求其中的优秀部分。多元、包容、文明、精致、先进的文化,这是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具备的和值得追求的文化生态。
第一,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具备多元的文化生态。一流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别和地区,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一样,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在一流的大学里,一定是具备着多元的文化生态,而且是开放的文化生态。例如,厦门大学在招生上一直追求生源多元化。当前,厦门大学在福建省的本科生招生比例已经从最初的70%—80%降低到25%。学校的目标是不超过25%。为什么要定下这样的目标?因为学校的本科学生宿舍是四人间,学校希望在学生宿舍里最多只有一个人是福建生源,其他三个都是来自福建以外。入学的学生从最简单、最日常的活动开始,就能够接触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这样容易养成尊重他人、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厦门大学有3000多名外国留学生,在校园里学生的肤色不一样、信仰不一样,却都很好地相互友爱、和谐相处。厦门大学经常举办不同国别的文化节,创造了一个让多元文化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环境。其实,世界上有很多冲突均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论是个人之间、群体之间、还是国家之间,冲突的深厚根源往往来自文化。所以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了解、尊重多元文化,是一流大学的重要任务。
第二,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具备包容的文化生态。多元的文化必然是包容的文化,但是包容更讲究个人的修养,意味着在个体之间注意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不求同、愿存异。一流的大学往往都是综合性大学,由多学科组成。单从学科上看,彼此之间有没有包容的心是不行的。有的时候听到个别教授评论其他学科,认为那些学科根本不是科学;个别理科教师认为文科不是科学,揶揄说文科教师的学问不知道怎么做出来的;倒过来,也有个别文科的教师觉得理科那叫什么科学,只是瓶瓶罐罐倒来倒去,等等。上述现象如果是一些善意的玩笑尚可,但如果是真有这样“相轻”的感觉,哪怕只有一点点,哪怕只是存在潜意识里,对一流大学的建设都很不利。反之,如果彼此能够相互尊重、欣赏,尽管不懂,也尊重对方的研究,则有利于一流大学的建设。对于一流大学的发展,是不是具备包容的文化生态,能不能做到不求同、愿存异,彼此欣赏、相互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具备文明的文化生态。文明的文化生态表现为政治上追求民主,学术上崇尚真理,行为上遵守法律和规章。法律、法规是多数人的意愿。国家要依法治国,学校要依法治校。一旦法律法规颁布了,每个人都要遵守,个人的习惯就要做到不影响或妨害他人。例如,关于学生宿舍夜晚要不要统一熄灯的问题,是高校存在的一个常有争议的老问题。如果学生都能有一种公共意识,都能把不影响他人、不妨害他人作为自己的守则,则没有必要强制熄灯。在硬件条件由于客观所限暂时无法得到改善时,但是文明素质却可以通过教育加以提升,广大师生如果能做到个人行为顾及到他人,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第四,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精致的文化生态。精致的文化生态,在行为上体现为认真、一丝不苟,在精神上表现为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谋到了一份工作,哪怕自认为不够理想,既然在其位就理当谋其政,努力做好。日本的羽田机场,有个被誉为“国宝级”的清洁工。一个普通的清洁工,却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这个清洁工出生在中国,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中国人。她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后来到了日本。日本记者问她为什么做事这么认真?她回答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让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不要让日本人认为中国人做事情都是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可见,任何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要认真工作都能做得出色,都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他人的尊重。任何组织,只要有精致的文化生态,都会有长足的发展。一流大学同样需要有这样的文化生态。
第五,世界一流大学应追求先进的文化生态。先进的文化表现为勇于并善于创新,表现为永远都在追求先进。先进的文化会宽容失败,不怕失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华为总裁任正非发言说,在创新的道路上永远没有失败者,只要是在创新的路上走的都是胜利者。华为就是秉持这样的理念来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先进的文化生态,特别在科学的道路上、科学的追求上,在创新的道路上、创新的追求上一定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大学的学者要能够包容失败,不害怕失败;大学的教授要敢于求索,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勇攀高峰;大学的管理人员遇到问题要敢负责,有担当,这样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