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时少用“我”,多用“我们”
在职场中说话的时候,应该说“我如何如何”还是“我们如何如何”,这个问题可能很少有人会去认真思考。可是“我”和“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至少在听话的人看来,总强调“我”的人有过于重视个体的地位和利益之嫌,而“我们”则能够拉近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听上去就像在一瞬间建立起了一个团结的群体。所以职场中的一些说话高手在表达一些看法和意见时,都会很自然地将“我”换成“我们”。
一家企业的某个部门准备从员工中提拔一名主管,消息传出后,员工们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其中有三位员工因为平时表现良好,有很大的升职希望。
为了公平起见,上级决定举行一次竞选演讲,让这三位员工通过自我展示口才、能力来给自己拉选票。
员工小秦对于公司的决定非常认同,因为他在上大学时就是系里公认的演讲高手,还经常参加各种辩论赛,并取得过优异的成绩,所以对公司里这种小型演讲会,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轻松拿下。
正式演讲那天,小秦发挥了自己的全部实力,赢得了台下的阵阵掌声。与小秦相比,另外两位员工的演讲听上去就要平常多了,小秦心想提拔的肯定是自己了。
然而当天下午公司宣布的当选人却让小秦大跌眼镜,被提拔当了主管的竟然是一位老员工老罗。小秦很不服气,带着不满的情绪走进了上级的办公室,问上级:“公司不是说根据演讲结果来定人选吗?我认为我的演讲水平是第一名,可为什么我会落选呢?”
上级看着小秦,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的演讲我都认真地听过了,你的演讲确实非常精彩,文采飞扬,也很有气势,可是你知道吗,你一直在说‘我会带领大家’‘我一定能够’这样的话语。我刚才还看了你的演讲稿,‘我’出现的次数高达32次,而‘我们’却一次都没有。你再看看这次当选的老罗,他总是用谦虚的语气说‘让我们共同努力’‘我们一起为部门创造业绩’等。我想,你现在应该明白自己落选的原因是什么了。”
上级的话让小秦陷入了沉思,他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平时说话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我”和“我们”这样的细节,却因此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
小秦在说话时总是强调“我”,就容易给其他同事留下“热衷于自我表现,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坏印象,同事自然不会对他感到信服,并为他投下选票。相比小秦,总是将“我们”挂在嘴边的老罗就会让同事们感到格外亲切,同事们会认为老罗“更加重视团队和集体的概念,无论说话办事都会从团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而这也是同事们更加拥护老罗的根本原因。
这个案例也提醒了我们在职场中说话的时候,要学会尽量少说“我”,而要多说“我们”,这虽然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说话技巧,但有时却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1.“我们”可以帮助我们得到团队的接纳
无论是在部门小团队还是公司这个大的团队中,具有集体意识、团队精神的成员才会更受其他成员的欢迎,才能够融入整个团队中,推动团队的运作和发展。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团队中如果突然出现了一个整天不停地强调“我”这个字眼的成员,就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员的抵触和反感。哪怕此人确实有真才实学,但因为总是将自己凌驾于团队之上,就会成为大家敬而远之的“独狼”,这个人所提出的工作建议等也很难得到其他成员的信服。作为团队的一分子,我们更应当习惯在说话时用“我们”来代替“我”,使自己能够真正获得团队的接纳。
2.“我们”可以为我们赢得合作对象的认可
在职场中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单打独斗,想要完成各种任务,想要获得晋升的机会,都需要与他人进行友好合作,使个人的力量得到更好的发挥。在进行这种合作的时候,我们更是应当强调“我们”这个利益共同体的地位,好让合作对象更加愿意和我们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努力拼搏。可要是我们对着合作对象大谈“我怎样怎样”,就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双方之间合作的基础也会变得更加薄弱。所以我们在面对合作对象时,也应该尽量用“我们”来代替“我”,以此向对方传递出更多善意,让合作能够更加顺利。
3.“我们”可以展现集体的力量和权威性
如果我们正在代表某个团队或集体对外处理一些事务,也应该从集体的角度出发,在说话时尽量采用“我们”这个说法,这样可以将我们要表达的意见和看法都冠上“集体的名义”。比如,“我们会考虑你的意见”“我们过几天会答复你”等,这些话语在对方听起来,会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远比用“我”表达的个人意见要有力得多,也更能让对方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