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桂林公馆到荟珍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初涉古家具

每年春节是农民与外界接触最多的几天,亲友互访、举办婚礼等。四十年前的那个时候,人们结婚大多选在春节的好日子,夏天结婚的人家是不多的,那样会被人取笑。上海近郊的农民收入比较高,平时不舍得花钱,都节约下来用于结婚。结婚都要三天排场。第一天进场借八仙桌借长凳,每家每户都会被惊动,这个时候生产队里的八仙桌都会被集中在一起。农村人要面子办个喜酒几十桌是常有的事,因此,几十张不同式样的桌子放在一起,有民国的也有晚清的。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关注这些木作了,常会乘此机会观察:看到许多钩子的八仙桌,都是榉木的,应该是民国时期的。腿的中间起两根线脚的功夫凳(长凳),也应该是民国的,少数指甲圆长凳腿的,应该是晚清时期祖上置办的家当。

第一天进场后,第二天就是正式结婚的日子,我们年轻的小伙子都要用自行车去接新娘。上午十点钟左右出发,所有新的和七八成新的自行车全部出动,自行车越多男方就越有腔调。男方担心女方陪客多,总会多安排几辆自行车一起去以作备用。接新娘的骑车大部队由新郎官带头,头车后坐放一条红毯子,一路浩浩荡荡地出发。对于没对象的小伙子来说,也是个个仿佛自己结婚一样进入角色,从衣服到自行车行头齐备,有手表的肯定要露出来显摆。由于大家都开心、激动,所以自行车骑得飞快,总是会提前到达新娘家。新娘家的哥哥、弟弟、长辈总要搭一下架子,迟迟不让新娘走出房间。这个时候我就有机会到隔壁人家走走,看看门口屋边是否有石雕和老家具之类。老家具与古家具和旧家具有所不同,老家具是用了100年左右的家具,古家具的年代可以从100年一直往前推,旧家具则是指用了几年的家具。

上世纪70年代初,上海农村已经开始把砖木结构的祖宅翻造成二层砖瓦房。房子造好后,大家都会把祖上留下来的一些家具当作破旧木材,有的放到不住人的房间,有的放在还没拆掉的天井,让其自生自灭,还有的索性当柴烧掉。那个年代只要走进村庄随便寻找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家具。老百姓从小生长在这个村庄,看见这情况已经见怪不怪。而对于我来说算是新鲜事物。于是,常在新娘子隔壁邻居的房前屋后窜来窜去,寻访这些东西。

一年春节,在接新娘的休息时间,我转到新娘子村里的一户人家,从门口斜看到一间房间的旧床边放着一把非常大的椅子,上面放了很多衣服。这是一把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大椅子,后来听说是100多年前清代的太师椅。我叫了几声有人在家吗?没有人回应,我靠近从窗口看房里也没有人。过去农民很忙,房间看上去有点乱,猜想是一个老人住的,就没有进去,只在开着的门口停留张望了片刻。我马上去找新郎,问他能否和我一起去那户人家看看那把旧椅子,可能的话让新娘出面帮忙买下来。新郎被我弄得莫名其妙,回复说今天是来接新娘的,买什么破椅子?后来新娘同意忙完婚事,春节过后帮我去商量。

接下来的几天,我时刻挂念着这把椅子。终于等到新娘回娘家的那天,又一起跟着自行车队前去。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新娘对我的举动深感奇怪,她说自己从小到大也没听说人家有只大破椅子,你是怎么知道的?那时还在春节里,饭后休息时间,我熟门熟路地带着新娘走到那家门口。一帮人在门口晒太阳,午睡的老人被叫醒后,得知有人要看这把从没有人关心过的破椅子,因为是从小看着长大的新娘子带来的客人,老人非常热情地端茶看座。我直奔主题。老人家便说:“自己去看好了,我是把这把旧椅子当作床边柜放些衣服杂物的。”我把椅子上的东西拿掉后,发现这把超大的椅子是有扶手的,坐面穿过藤席,但是藤面已经完全损坏不能坐了,四边的藤有的还留在框上。除了藤面坏了,椅子其他地方完好无损。老人家主动告诉我们,解放初期他们家算是地主成分,听她的祖父说,原先她祖上的土地有900多亩。清道光年间鸦片进入中国后,祖上有人学抽鸦片,慢慢地家道中落,土地财产大部分都变卖了。紧接着老人家说,自己最不舍得的是一直放在床底下的一把老瓷器茶壶。我按照老人的指点,赶紧从床底下的一个红色桶里找出了那把瓜形小茶壶,茶壶底下有落款,写了六个红色的字。但我当时不会看,不知是什么意思。茶壶上的粉彩山水非常好看,一面是人物风景,另一面是一首诗,在字与画的上下有小鼓丁,鼓丁上还用金粉点金。我对老人家说能否把壶卖给我,老人说一直放在床下没有用,你喜欢拿去好了。我有些不好意思但又非常想要,接着我问那把大椅子能否也可以卖给我,老人家说椅子已经不能坐了,藤面坏了不会修也没必要修,你要随便付点钱买去好了。在大家没有主张的时候,边上的一位长者说:“我看两样付个一百元好了。”那时候100元是个大数,其实按照物价肯定是贵了,一把没人要又不能坐的破椅子,除了大点其他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那时农村根本没有人要这类东西,倒是八仙桌才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家当。

清代同治年间茶壶

按照德高望重的大爷说的,我拼凑了100元买下这两样东西。小坐片刻后,我们准备把椅子装上自行车的后座,但椅子长67厘米,根本无法装上去。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将两根木条绑在自行车的书报架上,再把椅子放到后座上。就这样在难以表达的兴奋中,我飞一般地回到生产队里,把那把瓷器茶壶和收来的古旧东西放在一起,后来经懂文物的朋友告知才知道,底下的红字是“大清同治年制”。

清洗打蜡后的太师椅显现出了自然的纹理和包浆,让我无法描述地喜欢,马上用木板配了一块坐面。认真研究后,我发现椅子由三种材料做成,下身是榉木的,上身是黄杨木的,四条腿是什么材料没看懂,连生产队的老木工也看不懂。直到后来大量购藏木作家具后才知是柏木的。这件超大的坐具是主人在清中期请人定制,放在大账台后用于收账、办公之用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古家具,对它特别有感情,四十年来这把椅子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它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认识古代家具的大门,从此,我对古家具情有独钟,为日后的收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代咸丰年间扶手椅(上半部分用黄杨木制作,下半部分用榉木、柏木制成)

贴士:方桌(八仙桌)的材料都是木材做的吗?

白木古家具中最多最常见的是老百姓吃饭用的方桌。桌子不管好坏家家户户都要用,饭桌还能体现家族曾经的历史。比如,通过榉木独块面心的大方桌,可以想象主人当年院内的排场。通过楠木独块面心圆包圆的方桌,可以想象主人当年的奢华生活。

方桌蕴含着很多文化内涵。四边100厘米长的称“八仙桌”,可以坐八个人,人多的时候挤一下,凳子往四面移一点,每个角上可加一个位子,勉强也可以坐12个人。这时的方桌仿佛变成圆桌,人少的时候每面坐一个人更舒适,这是古人设计的智慧。方桌的尺寸若不到100厘米,哪怕99厘米也不能称八仙,行业内称“小八仙”。

除了款式以外,方桌主要看台面。在明代、清代到民国后期,方桌的台面有其不同的特点。

明代晚期和清代早期,方桌基本以最佳材料做面板。黄花梨木和紫檀木做的桌子,因为很难选到独块大板做台面,就会用几块板拼成台面。用两块拼的称对拼,用三块拼的称三拼,更有甚者用四块拼起来做台面心的。有些四拼台面板中,三块板是同样尺寸,边口加了一小条板,也许是为了达到八仙桌100x100厘米的尺寸,从中也能看出宽材的难得。

当年的匠人有着高超的榫卯手艺,桌子刚拼接后的缝隙是看不出来的,加上油漆以后,更加天衣无缝。现在能看出的拼接缝,是几百年下来桌面走榫的原因。有的拼缝到目前为止还是完好无损地对接着,用心观察拼接处的纹理,才会隐约发现端倪。

清代中期开始,方桌台面的做法有了很大突破,出现了用其他材料相拼的形式。台面材料和桌子材料往往由不同的材料组合而成,有石头、瓷板、独面木材等的台面。这种桌子在台面上大下功夫,台面的材料甚至胜过桌子的用材。

如石头台面,当年全手工开采石板,要把大石板锯薄到2厘米以下,石板越薄越难锯,锯成薄片的石头还要看石头内自然纹理是否漂亮。当时多选用产自云南大理有着自然纹理的云石、大理石。过去交通不便,长途运输的损耗率非常大,真正能安全做好并送至家中的实属少数。由此想象当年拥有者的奢侈。

瓷板台面,由景德镇陶瓷艺人烧制。清代景德镇的柴窑烧造达到了顶峰,瓷板上的画艺都出自当年的专业画师。虽然有些瓷板上没有落款,但瓷板画的功底和画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官窑瓷器的标准。大型瓷板有着严格的制作要求,往往比圆形的瓷器更难烧制。高温下烧制瓷板很容易变形;青花、粉彩烧制时会出现窑变,瓷器的平整度会变;瓷器的画意在高温下发色也会不尽如人意;同时,瓷板平面大,窑油很容易滴在瓷板上,柴窑的火候也很难掌握。

清代瓷板镶嵌在家具中,是当时一种新的审美理念。但是由于烧造难度高,生产量很少,百年下来传世的完整件很少,很多瓷板都已经破裂。

瘿木、榉木等独面(也称整面),方桌的面心基本都要在75厘米以上见方。寻觅一整块瘿木、榉木的大木料做独块台面心是非常难得的,档次也非常高。中国人有句话:给我面子。“面子”两字应该就是出自好的台面和门面。因为这些特殊的宽板过去非常少见,想来只有经营木料的木行才有能力采办到。普通老百姓就是购得千年榉木大古树,也未必能请到专业锯板工,所以当年不是富甲天下之家,就是官宦人家才能拥有。过去的能工巧匠们把一张张方桌做出如此之多的款式,值得我们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