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影之间有什么共性
让我们把问题聚焦:故事是什么?一句话概括:故事是有结论的因果关系。换言之,故事是一组符合逻辑的事件段落,确立起一个目标,并用一种方式达成了目标。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因果逻辑。有些基于情感联系,而不是情节事件,但就算“没有因果关联”的故事,常常也会遵循着一种逻辑。它们往往会以其他方式构成因果关系。这正是事情如此复杂、如此有趣的地方,也正是你创造力的用武之地。
为什么因果关系这么重要?因为没有潜在的联结系统,就没有真正的故事——你没有给我们任何能遵循的东西。无论讲故事还是听故事,我们从中获得的乐趣,都与大脑理解世界的方式有着深刻的联系。作为一个物种,人类是“模式识别”的高手,创造性思维能带给我们深层愉悦。每当我们了解到一点什么信息,就总想知道更多可能与之相关的情况。
剧本写作也是这个道理。你告诉我们一个人物想要什么,我们就想知道他们怎么才能得到。我们预见了故事的发展,并且融入其中。每当一件事发生,或故事有了什么变化发展,我们(你的观众)就会马上将其纳入已知的上下文,还会对故事可能发生的走向进行推测。
写剧本时,有一种重要的叙述方式就是利用“模式识别”的趣味。这不仅和故事本身有关,还和讲故事的过程密切相关。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悬疑故事是一种长盛不衰的类型?因为这种故事让我们追踪线索,不断去猜测。一句话:故事根植于人性深处。
理解故事的另一种方式是看前后照应。纵观好莱坞历史,电影讲故事的方法,都像在照哈哈镜。我们在电影前半部分的场景和段落中建立起一些东西,到了后半部分会折射和返还给我们,虽然已经变形,但还是认得出来。好莱坞电影中,人物有了变化和发展,欲求得到满足或是悲剧性地未能实现,主题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显现。从本质上看,故事世界在结尾处发生了改变,看上去和开始时已经不一样了。如果没有这些变化——人物没改变,他们的行为对自己的世界没有造成任何有意义的影响——那么好莱坞通常会问:这个故事的意义是什么?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里,电影开始没多久,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饰演的主人公里克·布莱恩宣称:“我从不为任何人冒险。”到了影片结尾,他不仅冒了险,还重新投身世事,展开了反法西斯斗争。故事中发生的一切让他有了改变,目睹他获得救赎的观众,与他的转变模式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相反,在亨弗莱·鲍嘉的另一部电影《兰闺艳血》(In a Lonely Place,1950)中,比起标志着故事冲突解决的人物变化,我们更关注悬疑的因果逻辑。鲍嘉饰演的脾气暴躁的编剧迪克斯可能杀了人。格洛丽亚·格雷厄姆(Gloria Grahame)饰演的迪克斯的新欢劳蕾尔很害怕他的暴力倾向,为悬而未决的谋杀案心神不宁。虽然最后凶手另有其人,劳蕾尔还是离开了迪克斯。我们理解她为何离开。迪克斯虽然洗脱了罪名,但已然受到伤害,他被抛在了孤独之地——电影的名字[4]早就对此有了预示。
其他类型的电影中,表现变化的方式多种多样。乔·斯万博格(Joe Swanberg)导演的低成本电影《爱的阶梯》(Hannah Takes the Stairs,2007),故事是由人物驱动的,人物却几乎没发生什么变化。而电影则按照自己的情感逻辑运行。年轻的女孩汉娜经历了一连串不成功的恋爱,并进行了一番沉痛的千禧世代[5]式自我批判,不过最后她跟一个吹小号的同行走到了一起。两人在浴室里为对方唱小夜曲(唱得真不怎么样),那可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时刻。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没什么变化,但这就是故事的重点所在。
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构思,人物变化、因果关系、故事模式和前后照应都是讲故事的核心要素。任何编剧的工作,都是用一系列能唤起情感的画面创造一个故事。在这本书里,我们重点讨论每一位编剧在写作精进过程中需要了解的核心元素和关键理念。就像科恩兄弟的黑色好莱坞喜剧《巴顿·芬克》(Barton Fink,1991)中,电影大亨杰克·利普尼克对主人公(一名编剧)说的那样:“我们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巴特。你能讲一个故事吗?你能让我们笑吗?你能让我们哭吗?你能让我们忍不住放声歌唱吗?——这是很多件事?那好吧!”
好莱坞行话
下面是个术语清单,干编剧这一行,你需要了解它们。在本书的其他地方,不少术语还会反复出现。不过,就算不会再出现的术语也非常有用,在你研究、计划和写作的时候,或遇到做电影的业内人士时,都能用得着。
经纪人(AGENT)
经纪人是做生意的。如果你有交易要做,可能需要找一个经纪人。如果你没有人脉,没有真正出过作品——换句话说,如果你刚刚开始——那你就不需经纪人。
一线名单(A-LIST)
列入一线名单的都是好莱坞的编剧精英。他们价码很高,比其他编剧拿到的交易条件更好。他们有些人专门给人改剧本,而不是写新故事。
委托创作(ASSIGNMENT)
不同于包含了编剧原始创意理念的待售剧本,委托剧本是为制片人或电影公司内部开发的项目创作的。委托创作一般针对已有的知识产权——例如,电影公司可能有一部小说的版权,想做成电影。编剧获得委托创作的机会,一般需要竞标。
后端(BACK END)
这个术语和交易盈利有关。如果电影卖得好,你就会在“后端”挣到钱。
比稿竞赛(BAKE-OFF)[6]
这是一种当代才有的现象,多个编剧为获得委托一轮又一轮地比稿。比稿竞赛也叫“抽奖提案”(sweepstakes pitching),是有争议的商业行为,可能违反美国编剧工会(WGA)的规则。
节拍表(BEAT SHEET)
节拍表通常是一份概述了剧本中关键故事节点的简短文档。看一眼节拍表,就能了解故事的大概,但上面没多少细节。
考虑(CONSIDER)
这个术语在剧本评估报告里使用,针对编剧及其剧本,表示评估者可能感兴趣,至少承认东西不错或有潜力。
评估(COVERAGE)
在经纪公司、制片公司或制片人办公室里,你的剧本会由初筛剧本的人先读,这个人会做出评估,然后剧本才有机会被有话语权的人看到。评估报告是机构是否采用剧本的基本参考,制片主管决定是否要花时间读剧本之前,会先看看评估报告。公司会把评估报告存档,他们是否愿意看你的下一个剧本,也部分取决于上一次的评估报告。[7]
开发(DEVELOPMENT)
开发指的是编剧与制片人或电影公司合作,把一个提案或待售剧本从头到尾写完,做出分镜剧本(shooting script)。可能包括制作大纲、剧本小样、节拍表、其他用来筹备和说服沟通的文档,以及剧本。
电梯推销(ELEVATOR PITCH)
做一次简短的项目推介可以非常快,就像你在电梯里遇到一位制片主管,下一层楼还没到,你就向他推销了自己的想法,应该不会超过30秒。
毛利润分成(GROSS POINTS)
参与一部电影获得的总利润分成。这可能是极其丰厚的一笔钱,因为在会计人员让净利润“消失”之前,你就已经拿到了报酬。
高概念(HIGH CONCEPT)
高概念是简洁明了的电影创意,具有——或被认为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剧情梗概(LOGLINE)
剧情梗概是用一句话来概括剧本的创意。剧情梗概要讲出读者理应了解的所有东西,这样才能“勾”住人。
经理人(MANAGER)
和大多数经纪人不同,编剧经理人会更全面地考虑客户的职业发展,尝试引导和培养他们。他们也更有可能对有潜力的编剧新手感兴趣。不同于经纪人,经理人不负责合同谈判。
最低基本协议(MBA)
“最低基本协议”(The Minimum Basic Agreement)是美国编剧工会与电影电视制片人协会(AMPTP)之间的协议,规定好莱坞编剧的最低薪资,以及养老金、医疗保险等其他条件。最低基本协议每三年商定一次。
净利润分成(NET POINTS)
一部电影的净利润分成收入。鉴于好莱坞的会计惯例,你可能永远都看不到净利润的钱在哪里。
一稿交易(ONE-STEP DEAL)
这是当下一种有争议的交易方式,按照这种交易,编剧只需写一份剧本草稿。这份草稿提交后他们可能就被解雇了。典型的电影公司协议一般会约定写一稿,并修改一稿。
剧本大纲(OUTLINE)
剧本大纲是一组平淡无奇的笔记,详细说明了剧本的结构,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大纲是你的计划,带你走上正轨。和剧本小样不同,大纲更多是编剧使用,而非主管人员。
跳过(PASS)
一个用在评估报告里(以及其他场合)的术语,跳过意味着拒绝,比如:我们不接受你的剧本(We pass on your screenplay)。
推介(PITCH)
推介或推销,是指口头介绍你的电影创意。推介应该简短精练,并像剧情梗概一样,让听众马上就能理解。不过在推介会(pitch meeting)上,尽管开场白要短——就像30秒的电梯推销那样——你还是可以多花点时间讲一讲故事细节。
润色(POLISH)
指剧本开发后期的修改工作,有时会侧重于剧本的某一方面,比如“对白润色”。
推荐(RECOMMEND)
这个术语在评估报告中十分罕见,意思是剧本质量非常高,或者制片人、代理机构或电影公司在评估时特别感兴趣。
剩余报酬(RESIDUALS)
电影或节目制作成光盘销售、在电视或其他市场上放映或发行时,编剧可获得的版税。
分镜剧本(SHOOTING SCRIPT)
分镜剧本或拍摄用剧本,是指开发完成并准备拍摄的剧本。它附有场景编号,并按照规定的流程修订得很完善(比如使用彩色纸张)。
场景说明(SLUGLINE)
场景说明是一种专业的剧本格式,是每个场景开始前插入的介绍。场景说明告诉读者场景发生的地点,时间是白天还是夜晚。比如“内 酒店-夜(INT. HOTEL-NIGHT)”,诸如此类。
待售剧本(SPEC SCRIPT)
待售剧本是指为出售而写的剧本(姑且一试,碰碰运气),而不是委托创作。没有人提出要求,但创作者希望有人喜欢。在本书的帮助下,你要写的可能就是这种剧本。
剧本小样(TREATMENT)
剧本小样是在剧本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文档,它以散文的形式讲述电影故事,目的是说服读者。它推销的是概念、创意,以及关键的故事时刻,不会详细地介绍场景(那是大纲要做的)。剧本小样是概念的第一个证明(投稿投的就是概念),并可能促成交易达成。简短的剧本小样可能有四页,长的则可能有三十页。
美国编剧工会(WGA)
美国编剧工会是编剧的工会组织,有两个分支机构:美国东部编剧工会,设在纽约;美国西部编剧工会,设在洛杉矶。
编剧室(WRITERS’ROOM)
编剧室是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一种制度,一群编剧和编剧制片人在以作品名称命名的房间里一起工作,为节目想点子,或者开发故事。例如,《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就有一个著名的编剧室。
[1] Cisgender,指性别认同与出生时指定性别相同。其概念与跨性别(Transgender)相对应。该情形主要指好莱坞影视产业。
[2] Showrunner,美国好莱坞电视行业的一个职位。这个职位掌控着电视剧的创意和制作,是编剧、执行制片人和剧本责编等职责的结合,地位往往高于导演。承担这个角色的,是创意的最高负责人,一般只对制片公司或平台负责。2013年,有一部叫《美剧大佬》(Showrunners: The Art of Running a TV Show)的纪录片,讲的就是节目统筹的故事。
[3] 布伦屋是一家美国制片公司,创立于2000年,制作项目有《鬼影实录》(Paranormal Activity,2007)、《爆裂鼓手》(Whiplash,2014)、《忌日快乐》(Happy Death Day,2017)和《逃出绝命镇》(Get Out,2017)等。
[4] 《兰闺艳血》英文原名“In a Lonely Place”,直译为“在孤独的地方”。
[5] 又叫Y世代,一般指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的人,是美国文化对一个特定世代所习惯称呼的名称。
[6] “BAKE-OFF”字面意思是面点烘焙比赛,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BBC)有一档著名的真人秀节目叫《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这里取的是比喻义,指编剧比稿。
[7] 好莱坞公司开发部门的初筛剧本岗位撰写的评估报告,会对创意、梗概、人物、对白等细分评估,并给出评级,比如“CONSIDER”,供更高的决策者参考。这个岗位的人一般是剧本的第一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