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最具自由度的乐谱系统
古琴减字谱符合中国文人使用方块汉字的审美习惯和认知习惯,也恰到好处地完成了记录音乐的基本任务,所以最终在众多谱式中一枝独秀,逐渐被历代琴家认可并一直使用至今。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古琴谱恐怕是人类至今使用时间最长的记谱系统了。唐朝盛极一时的琵琶谱早已失传,现代西方传入的五线谱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0世纪(四线谱),但从四线到五线,从不完备到逐渐成熟,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和许多变化,大约到16世纪才初步成熟,算起来真正普遍使用不过四五百年。至于简谱,即使从17世纪初步形成算起,通过法国思想家卢梭等人的系统化,19世纪末传到日本,再从日本传入中国,更不过三百来年。而中国古琴谱从唐朝到今天,起码已经被使用了十多个世纪,在流传至今的150多部琴谱中,记载了数百首古代琴曲。古琴谱不但至今仍在被使用,今后还将一直被使用下去。
在中国,古琴家将视谱和照谱演奏称为“打谱”。因为古琴减字谱虽然记录了详尽、准确的绝对音高和相应的左右手的指法,但却不记音的准确时值和节奏。其时值和节奏,要靠训练有素的古琴家按照古琴音乐的规律、老师的传承、自己的体会和灵感去“还原”谱面上的音乐。在这种“还原”中,实际上已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再创造”成分,这使每一位演奏家都成了音乐的创作者之一,都能够参与音乐的创造,阐述他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使谱面上死的音乐变成活的音乐;使别人的音乐变成自己的音乐;使“一成不变”的乐谱变成生生不息的音乐的源泉和长河。
这和发明于西方、目前流行于世界的五线谱不同。正因为五线谱的完备和准确,乐谱出版之后,每一位演奏家都必须“按谱演奏”,不但音高和节奏,就连速度和“表情”,以及作曲家写在谱面上的所有痕迹,也必须绝对忠实地还原,不能有丝毫改变和“偏离”。因此,所有西方乐器的演奏家都只能是作曲家的“传达者”和“解释者”,顶多可以在“理解”上有少许的“个人风格”。而古琴的“打谱”,却使后世的所有琴家都成为共同的、“合法”的创作者。这种在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的独特的传承方式,使中国古琴音乐的乐谱及“打谱”成为人类音乐文化中最具创造性和多样性的音乐载体和音乐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