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需求驱动的产品服务方案设计理论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制造业服务转型与服务型制造

1.2.1 制造业服务转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物质产品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完善,客户需求也变得日趋多样和复杂,从传统的对产品功能的需求转移到追求体验和服务的个性化定制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上来[1]。由此,传统低附加值的制造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制造企业、市场、产品和环境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讲:①从企业来看,国内大部分制造企业所提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低,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缺少自主品牌,竞争力薄弱,因此在产业价值链分工中,只能从事一些低端的代工和装配;②从市场来看,大多产品在技术和功能上差别不大,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无法满足客户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此外,客户对产品本身的关注,也逐渐转向为对产品使用效果和使用体验的关注;③从产品来看,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的结构和知识复杂度上升,在使用和维护产品时往往需要更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客户需要这方面的能力和资源支持;④从环境保护来看,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也促使制造企业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时候,采用更多有效手段,实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生产过程[2]

因此,制造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的收益空间,便不再局限于一次性的实物产品交易,而将业务拓展为在向客户提供产品的同时提供与产品配套的服务,甚至是将产品作为载体或附属品,而把为客户提供一系列定制化的增值服务作为主要目的,例如产品使用培训、维修保养、升级改造、能源管理、回收报废再利用等。服务化意味着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即微笑曲线的两端,如图1-1所示。

图1-1 产业微笑曲线理论

实践结果也表明这种“产品+服务”的全新商业模式能有效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帮助企业实现业务扩张,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的利润增长[3]

于是近年来,制造企业纷纷开始进行服务转型,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的产业可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是指农业等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加工制造产业,利用自然界和第一产业提供的基本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包括工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见图1-2),在2013年,第三产业(服务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增长的贡献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之后仍保持持续增长,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宏观经济稳定的关键要素。虽然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与世界平均水平(68.9%)存在一定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第三产业已进入快速增长周期,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型和升级已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

图1-2 2006—2020年中国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国际大趋势,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制造业服务转型的发展,以推动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使我国迈进世界制造强国之列。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总体导向,并指出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2016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工程院共同牵头制定的《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指出,我国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总体处在中低端,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发展服务型制造,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是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两业融合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大局,需要推动服务型制造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并加快发展定制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