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科学主义是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科学主义定义繁多,内涵复杂,典型的理解认为科学主义对科学技术盲目崇拜、过度乐观,视科学理论为绝对真理,将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无限外推。科学主义并非科学本身,也非科学精神,而是一种非理性的科学观。
本书以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为考察对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发展模式从“欧美模式”转向“苏联模式”,科学发展受到教条化辩证唯物论的影响,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科学主义观念和实践。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自由开放的年代。伴随着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以及科学技术日益彰显的负面作用,中国掀起反思科学和科学主义的热潮。
反思科学、探讨科学主义,绝不是反对科学,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科学事业。在当下,世界各国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发达国家竞相实施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我国也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讨论科学主义问题,利于我们重新理解、吸收和传播科学文化,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通过文献分析、历史分析和个案分析,获得如下研究心得:
(1)梳理以往研究中国科学问题的文献并形成综述,将这一研究领域分为三个层面:中国学者对西方科学主义理论的译介;学者对中国科学主义的考察;科学文化学者对科学主义的反思。以此为基础,作者认为以西方话语考察中国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将科学主义表现还原到中国特定的历史情境、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中,做具体的历史和现实分析。因此,本书试图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特殊表现。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全面向苏联学习。在科学发展模式上从“欧美模式”转变为“苏联模式”。这一时期,我国发展出了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科学观,其核心思想是:科学发展的社会制度决定论、自然科学的阶级属性论、科学思想的唯物论。本书详细考察了这一科学观诞生的历史背景、观念主张和局限性。
(3)唯“社会主义科学”论使得中国人对西方科学在整体上持负面评价,以此为基础,中国发动了批判自然科学的运动,对于这一运动的内外部历史根源,胡化凯等学者已经做了充分的考察。作者从科学主义维度分别考察了中国批判相对论、大爆炸宇宙学和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思想根源。这一研究视角与学界从“反科学”视角研究科学批判有所不同。作者认为,以教条化辩证唯物论为依据的科学唯物论思想及对科学所持的绝对主义将相对论曲解为“相对主义”是批判相对论的两大科学主义根源。通过介绍和分析爱因斯坦社会主义观、哲学思想以及相对论的科学思想,作者认为爱因斯坦和相对论,与辩证唯物论在思想上具有同质性和相容性。
(4)本研究以1973—1976年《自然辩证法杂志》批判大爆炸宇宙学的16篇文献为第一手研究资料,从“20世纪某些宇宙学观点挑战了辩证唯物论的宇宙观”“一种变形的科学主义——‘唯上的真理观’”“以科学主义眼光看待当代物理”三个主题,分析了这一批判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5)通过梳理我国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态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考察我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经典物理学的成功推动了科学主义的诞生,经典物理学塑造的世界观是科学主义的信念支柱,量子力学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世界观,动摇了科学主义的还原主义、扩张主义和理想主义。通过辨析经典物理学和科学主义的关系以及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对两者的挑战,层层剖析,阐述了我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和科学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6)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改革开放,在科学发展和学术思想上都呈现出新面貌。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科学主义也有着不同的表现。以北京、上海两地部分科学文化学者举行的“科学文化研讨会”为起点,科学主义这一议题,从学术象牙塔推向了公众视野,引发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作者梳理了研讨的内容,分析了争论的过程、观点和性质,探讨了研讨与争论的意义。
(7)本章以若干科学争议为案例,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当下,科学争议日益频繁,为研究科学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书以“中医存废之争”“转基因主粮产业化之争”和“全球气候变暖之争”为案例,考察这一时期科学主义对争议的影响和表现。
(8)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发展科学。科学主义会造成种种危害,科学-人文的分裂是其中的一大后果。本研究分析了科学-人文分裂的现象、危害,逐步探索实现科学-人文融合的途径,提出需要建设性的反科学主义以及加大科学史传播力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