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明
本书根据王扶汉先生在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高校为不同年级学生授课的讲义稿及专著未刊稿汇辑整理而成。
王扶汉先生(1924.9.30-2005.8.7),本名王焱,字扶汉,以字行。曾自署“浅斋”,晚年更号“清浅斋老人”。经学家,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语文教材教法研究组读硕士研究生时,师从黎锦熙、罗常培、叶圣陶三位先生。1953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后被划为右派,身陷缧绁之厄,离开大学讲台21年。
1978年平反走出囹圄回到中央民族学院,在民族语文系讲授古代汉语等课程;1979年一个偶然的机遇,历史系78级诚恳邀请王先生讲授《史记》专题,首开院内跨系专题讲座,随后汉语系、政治系、艺术系、预科、干训部都不时邀请先生开设专题讲座;1982年,王先生在中央民族学院开跨系选修课,主讲先秦文学史专题、两汉文学史专题。此后至90年代初,先后为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研究生授课,为历史系、民族学研究院本硕博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同时应邀到国际政治学院及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工作系、文学系讲学;两次受邀到北京大学为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讲课;还曾到海军老干部大学讲授古代诗文。
本书所辑讲义稿,即王先生在各高校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授课或开讲座的手稿,内容包括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史、两汉文学史、中国诗歌史、《诗经》研究、《周易》研究、《左传》研究、群经治要、中国古文化史专题等。
本书收录手稿四十余种,根据书稿及讲义内容,手稿分为三部分,共四册,即:《清浅斋周易说》上、下两册;《清浅斋毛诗说》一册;《清浅斋杂说》一册(凡《周易》《诗经》外之讲稿,均归入“杂说”)。
《清浅斋周易说》是王先生学术成果最主要的部分,其中,三部专著未刊稿《春秋周易筮法考》《春秋筮例解说》《易筮卦变占断图表》,是本书最重要、最完整的内容。《周易》是先生的世传家学,根柢厚重,先生用力最勤,成就也最大,——经数十年繁难计算,使失传两千余年的春秋周易筮法完全恢复原貌,并完成了书稿《春秋周易筮法考》《周易经传通说》《周易经传通解》。这部分内容基本按照《周易》总说及“象、数、卦、爻、筮、理、文”编排。
《清浅斋毛诗说》基本按照《诗经》总说、内容分析、篇章法探析、个案解析(《〈淇奥〉解》)的顺序编排。
《清浅斋杂说》基本以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为顺序编排,“群经治要”五种列于最后。
上述三部分手稿正文之外,本书辑录弟子追怀先生之文若干,辑为“附录:追忆·缅怀”,缀于《清浅斋杂说》手稿之后。
数十年来,王先生讲授文学史、《诗经》和《周易》等课程,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主张:治文学史,主张扎扎实实以作品、史料为基础,溯源析流,究传承脉络,明发荣轨迹;治《诗》,主张从经学、史学、文学、语言学、博物学等多角度通治,综合研究——于先秦以诗治史,于汉以后参诗治史,尤倡以《诗经》治周史之说;治《易》,主张经、传通治,象、数、理、文通治。
王先生晚年曾言:“以不愿抱憾一生,……冀释重负,飘然了此一生。重负者何?即五十余年之教学实践与经验。”
年逾古稀、疾病缠身之人,心心念念者,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五十余年之教学实践与经验”没有传之后学,甚至因此有“抱憾一生”之叹。此情此意,令人不胜感慨。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清浅斋遗稿影印集》,可说是王先生“五十余年之教学实践与经验”另一种方式的总结,不止是值得“流传之些许记录”,更是宝贵的精神遗产。通过本书,可以管窥王先生的学术主张、学术成就。
愿借本书告慰先生在天之灵,并向先生表达无限崇仰之情。
愿先生燃起的薪火,借本书得以广传。
想来,先生若有知,当十分欣慰吧。
凌舒昉
二〇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