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话,慢慢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独留冷寂柳青墓

1983年6月9日上午,我提议作家们(文化厅长方杰、省作协领导王丕祥、王愚、张素文等共22人)到柳青墓上献花圈,依稀塞外访古,虽不是“白骨露于野”,却不胜“独留青冢向黄昏”,教人怆然而涕流。

沿神禾塬南下,柳青的故居,屋舍墙院荡然无存,宅基也已塌陷,我站在西南角一丛荒草之上想象《创业史》怎样在脚下这一小块土地上出世,想象“文革”期间满身疮痍的柳青站在这里喟然长叹,久久地。呜呼,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创业史》留在国家图书馆的架柜上,但是此地什么也没有,荒芜、空寂,空寂、荒芜,半生顿踣、死后寂寞,噫吁兮,这废墟上的冷寂!

五年过去了,这个人的形象还是那样动人。他的一生教人敬慕又让人困惑,他的死,我们不管什么时候想起来都十分难过。

柳青一生热爱农民,最后变成农民。他取得农民的资格以后,便以党代表的身份表现农民的翻身运动行将到来和已经到来时,各阶层农民的面貌和心理,用以教育农民。

陕北黄土高原出生的柳青,曾经是西服、干部服,如今穿上对门襟的老农衣;爱吃羊肉泡,也借进城之便过过西餐瘾。他通英语,学俄语,做翻译,读原版。他从托尔斯泰、高尔基、肖洛霍夫那里偷火炼自己的诗。他对农民的爱以及对于陕西农民的孝、厚、勤、犟、朴刻骨的称颂,他在艺术构思、叙事策略、厚重的艺术刻画、微妙的心理描写诸方面打破了老一套的技法,以至将三秦的地域文化、关中方言口语提升到审美的层面,新颖而有意蕴。在完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方面,《创业史》有功。

只要不把《创业史》仅仅看作“社会主义高潮”语境下的文学社会史,而是把它看作受苦的庄稼汉在一种类似宗教的鼓动下的理想国、心灵史;只要将个性特色、思想特征和审美价值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化的研究的话,那么,梁生宝、梁三老汉不会过时,《创业史》不会速朽。

柳青去世五年了,他的遭遇太惨,贡献却大。他穿布衣,吃粗粮,哮喘着,把精品捧给他的人民。“三年困难时期”,把《创业史》的稿酬全部捐给王曲公社自己继续吃草,拉扯一大家子艰苦度日。他的创作经验耐人寻味,铁骨铮铮的艺术生涯,绘声绘色的现实主义才情,岂以晚年修订中之一眚掩大德。

告别柳青的墓地,我和皇甫村土生土长的两个高中毕业的女子一块儿等车。我问:“知道柳青不?”说:“知道。”“读过《创业史》吗?”她们摇了摇头,有些不好意思。

一个干瘪的陕北老汉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临终时体重不到50公斤,只有一对眼睛荡漾着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