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怎么做才有用
• 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1994年上映的电影《变相怪杰》(The Mask)中,金·凯瑞扮演一位名叫斯坦利的银行出纳员。他偶然在河边捡到一副北欧神话中恶作剧之神洛基的面具,出于好奇,他戴上面具,没想到面具紧紧地箍住了他的头,把他吞噬,并改变了他的一举一动。
戴上面具后的斯坦利开始通过面具的视角看世界,丧失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但如果他拿下面具,和它保持一点距离,面具就会失去力量,无法改变他的感受和行为。其实面具仍然在那里,但就是这一点点距离让斯坦利看到,它只是一副面具,并不是他自己。
情绪低落时,那些消极想法也会以这种方式吞噬我们。大脑从身体那里感知到事情不顺利,并提供很多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在你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大脑中就已经充斥着消极的、自我批评的想法。如果我们沉浸在这些想法里,任由其将我们吞噬,我们的情绪将会越来越差。
所有的心理自助类书籍都告诉我们要积极思考,却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无法控制大脑里出现的想法,我们能控制的只是想法出现后,下一步怎么做。
应对这些想法和它们对情绪的影响的重要技能之一,就是和它们保持一定距离。这听起来有点困难。这些想法就在你的大脑里,怎么保持距离?但人类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能帮助我们与想法保持距离,而且是我们恰好需要的距离。这个工具叫“元认知”,就是对你的想法,你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
我们不仅具备思考的能力,也有能力去思考我们正在思考的东西。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从自己的想法中后退一步,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对行为、认知和思考进行观察、感知和评价的过程。如果我们采用元认知的方法,就能减轻消极想法对感受和行为的冲击,自主选择如何去应对,而不是被它们控制和驱使。
元认知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就是注意到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想法,并观察它们给你带来的感受的过程。你可以试试暂停几分钟,注意一下你的思绪游离到了哪里,你是如何选择专注于某个想法的,就像斯坦利把面具戴在脸上。你也可以让这个想法掠过,并等待着下一个想法的出现。
任何想法对我们的影响都取决于我们的接受程度——我们有多相信它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当我们用这种方式去观察自己的想法产生的过程时,我们就能看清楚这些想法是什么,不是什么。想法不是事实,而是把个人的观点、判断、体验、记忆、原则、解读以及对于未来的预测糅合在一起的产物。它是由大脑产生的,是我们解读这个世界的方式。但大脑的工作是为你尽可能多地节省时间和精力,这就意味着它总是要走捷径,进行猜测和预测。
正念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能帮助你练习观察你的想法,强化大脑,让你去觉察一个想法,但并不执着于它,而是让它过去,并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处。
• 正念:自我探索的心灵“聚光灯”
在上一章,我给大家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容易导致情绪低落的思维偏差。虽然一些心理自助类书籍告诉你“要积极地思考”,但问题是我们根本无法控制消极想法的到来。当我们努力不去想某些事情的时候,恰恰说明其实我们已经在想了。所以这个方法很不现实。在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遇到过困难,要求身处困境的人只能有积极的想法,这未免强人所难,而且给人增添了额外的心理负担。当他们发现自己做不到时,会愈发苛责自己,认为自己很失败。
我们无法记录下大脑里产生的每一个想法,但我们可以选择应对这些想法的方式。
注意力对想法有强大的影响力。你可以把注意力想象成聚光灯,我们的大脑只能处理一小部分信息,而注意力决定了哪些信息会被聚焦。当焦点越窄、越小时,人的注意力就越容易保持,一旦扩大注意力的聚光灯,你会发现很难维持注意力的稳定。如果发现危险、威胁的迹象,你的大脑偶尔也会控制一下注意力。你也可以有意识地改变聚光灯的方向,专门去关注个人体验的某些特定方面。
这不是要你阻止想法的出现,也不是对它们置之不理,而是要有意识地聚焦于某些想法,关注某些想法,并把它们放大,仔细看清楚。
很多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想要摆脱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但如果问他们对未来有着怎样的期待,他们都会一下子愣住。原因很简单——他们从未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些引起他们痛苦的问题上,自然无暇关注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中的很多人经常问自己想要什么。我们都有必须承担的责任:要服从上级,要还房贷,要抚养孩子。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幸福并不是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却又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想过。
我并不是想说,你只要关注了什么,就一定能实现什么,但要想不偏离正确路线,至少你应该知道自己的方向。
注意力非常宝贵,能帮助我们创造生活体验。因此,如果能学会控制注意力的方向,会对你的生活和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们都很忙碌,生活被日常的责任和义务裹挟,每天都在重复已经做了无数遍的事情。而我们的大脑又很了不起,它想让我们轻松点,于是就开启了“自动驾驶”模式,也就是说,大部分事情我们都是自动完成的。这也是正念冥想之类的练习如此流行的原因——它能让我们做一些正式的练习。要想学会开车,你得去驾校上课,而正念练习就是管理大脑的驾驶课。有时可能会让你觉得无聊、害怕或厌烦,但它确实能帮助大脑建立新的神经通路,这样当你以后需要使用某些技能时,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到。
最初进行正念练习时,你也许会望而生畏,因为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做得对不对,练习时又应该是怎样的感受。所以在本章最后的“工具箱”部分,我给大家列举了简单的步骤,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其实正念并不复杂,也不是多么深刻的体验,正念练习其实跟在健身房练举重差不多,只不过它锻炼的是我们的“心智肌肉”。“心智肌肉”越发达,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就越强,管理情绪的能力也就越强。
• 如何停止思维反刍
思维反刍(rumination)就像滚筒洗衣机,只不过来回翻滚的不是衣物,而是大脑里的想法,这个过程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甚至几天。
现在你已经知道,抑郁的大脑更容易专注于让你感觉更糟的思维偏差。如果这些思维偏差与思维反刍相结合,那你就会产生更强烈、更持久的痛苦。研究表明,思维反刍是造成持续抑郁的关键因素(Watkins &Roberts,2020)。思维反刍越多,人就会陷得越深,会让已有的悲伤、抑郁情绪加重,持续得更久。
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过的神经通路吗?你越不断地重复做某件事,神经通路就越稳固。也就是说,你越是翻来覆去地想痛苦的事情、痛苦的回忆,你就越容易想起这些。你会发现自己掉入了一个陷阱——你一次又一次地触发痛苦悲伤的情绪,不断螺旋下降,直到坠入黑洞底部。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来阻止这种助长痛苦情绪的思维反刍呢?
当我们试图在当下改变某件事时,单纯通过大脑中的一个构想去重新关注新事物是非常困难的。很多人使用主动导向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就是当你意识到自己正不知不觉地陷入思维反刍时,就想象有只手从前面使劲推了你一把,冲你喊“快停下”,然后你的身体也赶紧跟着动起来,比如,站起身,换个姿势。也可以找点别的事做,哪怕只是四处走走、出门散步几分钟都可以。活动身体可以帮助你在思维困难的时候转移注意力。
思维反刍会让我们不断回想自己最脆弱、最黑暗的时刻,并影响到我们的身体感觉。当我们找不到出路时,最简单的重新定位的方法就是问自己:“状态最好的时候,我会怎么做?”如果你正处于黑暗和抑郁时期,你就不可能像在最好的状态时那样做事。但你可以在脑海中描绘出自己想要前进的方向。如果我正在反复回味生命中一段痛苦的经历,我就会问我自己这个问题。我想我的答案是:“我会起来冲个澡,听点让心情放松的音乐,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沉浸其中。”
对于那些容易陷入思维反刍的人来说,独处为思考、回忆和随之而来的痛苦情绪打开了大门,让它们如潮水般涌进来,在脑海中来回盘旋。要让这些想法消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人交流。朋友和心理治疗师会认真倾听我们的每一个想法,就像在我们面前举起一面镜子,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投射在上面的想法,同时又反馈给我们他们注意到的东西。这能帮助我们建立自我意识,并提供提示或线索,让我们停止思维反刍,转而关注对我们的幸福更有帮助的新事物。
• 正念
正念是一种我们可以随时尝试培养的状态,它意味着关注当下,集中注意力,不带任何评判地去觉察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身体感觉。虽然正念无法快速去除低落情绪,也无法立刻解决你所面临的问题,但它能锻炼你对体验的一些细节的觉察能力,让你更谨慎地选择应对方式。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做,那可能会有点难。正念冥想就像一个健身房,为你锻炼大脑提供了空间,可以让你练习要用到的技能。
怎么做
如果你刚接触正念,那不妨先从引导式冥想(guided meditation)开始。网上能搜到很多可供选择的方法,我在YouTube上也上传了一些。引导式冥想有很多种技巧,每种技巧都依托于自己的传统,但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让头脑变得清晰。所以你可以多尝试几种风格,看看哪种最适合你。
• 感恩练习
感恩练习是另外一种培养转移注意力的习惯的简单方法。找个小小的笔记本,每天记录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既可以是关于你爱的人的重要事件,也可以是这一天中让你感动的小细节,比如当你坐下来工作时,闻到香醇的咖啡味道。你也许会觉得:这也太简单了,真的有用吗?实际上,每次你表达感激之情时,你的大脑都是在练习将注意力转移到创造愉快的情绪状态的事情上。你练习得越多,就越能熟练地在其他情况下运用这个方法。
工具箱:让感恩成为习惯
• 记录三件让你心存感激的事:可以是生活中有意义的大事件,也可以是一天中的小确幸。重要的不是具体的事情,而是锻炼自己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
• 花几分钟回顾一下这些事,让自己感受专注于感恩时的感觉和情绪。
• 每天一次就可以。感恩练习是一种生活实践,有助于锻炼“心智肌肉”,让你学会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方面,并让你体验到它的积极影响。
本章小结
• 我们无法控制突然出现在脑海中的想法,但我们可以控制注意力的聚焦点。
• 试图不去想某件事,只会让你想得更多。
• 允许所有想法的存在,但要确定哪些想法是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这对我们的情感体验有很大的影响。
• 正念练习与感恩练习能够训练我们转移注意力的能力。
• 当我们专注于一个问题的时候,也要关注我们前进的方向,以及我们想要如何感受,如何行动。
• 想法不是事实,想法只是大脑给出的意见,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
• 一个想法对我们能有多大影响,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它是事实。
• 要从想法中汲取力量,就需要后退一步,与它保持一定的距离(元认知策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