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精准饮食抗癌智慧:生了胃癌,怎么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的致病因素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还可能与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疾病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40岁的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40%~60%,70岁以上人群高达78.9%。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已知的最强烈的胃癌危险因素。从1994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幽门螺杆菌列为1类致癌物。近年来,在国际《Hp京都共识(2015)》和《Hp Maastricht Ⅴ共识(2016)》中,都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定义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预防胃癌的有效措施。

确实,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的高感染率与胃癌的高发病率基本一致,如发达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和胃癌发病率均较低,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较高;随着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逐渐降低,胃癌的发病率也随之降低。如日本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从20世纪50年代前的80%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后的20%,其胃癌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变化趋势一致。

我国是胃癌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双重高发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二者相互叠加,带来的危害更大。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患者发生严重胃炎,增加胃的癌前病变和恶性病变的风险。有报道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非贲门型胃腺癌的发生风险增加6倍以上,在受感染的患者中,约10%发展为消化性溃疡,1%~3%发展为胃腺癌。

因此,前些年,很多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胃溃疡发病密切相关,所以要彻底杀灭幽门螺杆菌。并且指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而且当胃黏膜仍处在非萎缩期时最有效,其有效程度取决于根除治疗时胃黏膜病变进展的程度和范围。

近几年,有些研究又在反思前些年的治疗方案,很多研究人员反对彻底杀灭幽门螺杆菌,认为这样的治疗,并不能够带来益处。尤其对于中国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非常高,又因为不采取分餐,家庭也不用公筷,所以即使这次将幽门螺杆菌彻底杀灭,可能过一阵又被它感染了,所以彻底杀灭的意义并不大。

由此可见,对于是否要根除幽门螺杆菌,还存在一些争论。笔者认为,尽管存在上述争议,但幽门螺杆菌感染仍是引起胃癌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中国营养学会在2022年最新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了公筷分餐的饮食方式建议,对于改变国人传统的共餐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注意饮食卫生,提倡在公共场合使用公筷;对于家庭成员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尽量采用分餐制,专碗专筷。这些举措对于减少疾病传播、防治胃癌,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