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中国未来产业发展蓝皮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2021年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第一节 我国未来产业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逐步清晰

国家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讲话中提出,要抓住机遇,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同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提出,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见表3-1),未来产业发展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表3-1 国家出台的未来产业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

第二节 地方政府特色化集群化抢先布局未来产业发展

地方省市持续推进未来产业体系化布局。地方省市相继出台未来产业相关政策支持文件(见表3-2和表3-3),加快对未来产业的布局。早在2013年,深圳市就率先发布了《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政策》,是我国地方层面第一个关于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2021年以来,地方政府在“十四五”初期就把握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时间窗口,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未来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山西省和沈阳市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重要抓手,谋划未来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发展路径。上海市聚焦打造以三大产业为核心的“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X个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

表3-2 部分省/市未来产业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

表3-3 部分城市未来产业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

重点区域加快推动未来产业特色化发展。从区域角度看,福建、山东、浙江等沿海地区,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智能汽车、现代海洋等产业类型。甘肃、海南、陕西、山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依托区域航空航天产业基础和优势,打造航天特种传感器、商业航天和卫星应用等重点发展方向。长三角地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有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最繁荣的地区之一,重点布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大产业。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先规划布局的地区,优先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互联网、空天科技、量子信息、太赫兹等新兴前沿产业。

第三节 “平台+载体+实验室”的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大科学装置(未来产业基础技术创新突破的国家平台):大科学装置是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我国多个区域中心城市竞相部署大科学装置。合肥市在建、已建的大科学装置7个,主要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如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上海市在建、已建的大科学装置14个,包括硬X射线、上海光源二期、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大科学设施建设。北京在建、已建的大科学装置更是高达16个。大科学装置在未来产业基础技术重大突破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有力推动我国未来产业的发展。

新型研发机构(未来产业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以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模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为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独立法人组织,主要从事研发及其相关活动,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新型研发机构(见表3-4)呈现集中分布的态势,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及南京、苏州、成都、重庆、武汉等大城市。

表3-4 未来产业相关的新型研发机构(部分)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

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产业高端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未来产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高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培育国家级科研基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见表3-5)依托大学、研究院所、企业等单位,面向未来技术进行研发布局。

表3-5 未来产业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

续表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

第四节 “高校+企业”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

探索建立面向未来、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2018年,教育部正式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主动布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学科专业,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等。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自设交叉学科名单》,明确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科“交叉”“融合”“跨界”这3个关键词所对应的难题,提出高校开展一批涉及不同领域的交叉学科,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正式成立首批国家级未来技术学院。202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的通知》,提出要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技术壁垒,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确定并公布了12所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见表3-6),其他大学也在积极申请建设未来技术学院。

表3-6 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

企业和高校协同合作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华为ICT学院将华为在行业研究中的领先技术及教育资源引入高校,合作培养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阿里巴巴推出“数智化人才”培养新范式,启动阿里云人工智能学院升级计划、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阿里云新一代数字化学习平台—云中学院,推动产业与技术相互融合,通过与高校合作,开设特定专业,搭建上百个实践教学实验场景,培养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与重庆大学联合开设重庆大学明月科创实验班,其目的是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项目为驱动的新工科教学模式,突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生跨界思考以产生新的知识和创意,培养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的未来产业创新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