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思想博大精深,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层面均有着或深或浅的影响。《周易》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其思想体系高屋建瓴,更在于其以细腻的笔触,生动记录了数千年前中国古人的生活点滴。从“用涉大川”到“改邑不改井”,从“劳谦君子”到“田获叁狐”,在《周易》的文字中,不仅有诗与远方,更有浓郁的烟火气息。正是如此,《周易》才会虽百姓之不知,却日用而传之。
站在21世纪的今日,复兴与重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于传统典籍的学理分析与解构,但这一工作本身存在着一定难度:其一,在于传统典籍在数千年间的传承过程中,本身就是见仁见智,不同时代与学派对于同一典籍的解读存在着很大差异;其二,在于今日社会与传统社会实在相去甚远,特别是近百年间,在中西文明的交织与碰撞中,如何以现代视角去审视与述说中国传统典籍一直是见仁见智,各有不同。因此,能够在准确解构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又可以古鉴今,方可为真正弘扬中国传统之文化。在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的推荐下,我有幸拜读了唐艳博士的大作《童蒙养正,受益终身——〈周易·蒙卦〉经学诠释与儿童哲学研究》,正合于我心中的典范之作。
唐艳博士的大作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从文本解读入手,对于《蒙》卦整体及其所涉及的哲学范畴加以分析,着力探讨了《蒙》之中涉及教育部分的文本含义,其以传统治《易》路径,从象数、义理、史学等不同维度入手,分析了《蒙》卦之文辞。她认为传统易学中将《蒙》解读为“微昧暗弱”是一种成人式的武断,掩盖了“童蒙”的内在力量与自然天性。因此《蒙》卦所言的教育是从人的本性出发,遵从“中”“止”等原则,方可称之为正确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则突出了受教人与施教者、施教内容等因素的相契合。在她看来,教育是不断提升受教人同时不失本心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教”需向泉水之般,只有源源不断,才会奔流入海。其次,在第一部分落笔于“童蒙”的基础之上,作者在卷二中着重探讨了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认为“童蒙”之价值在于人性之源与仁心相一致,故而“仁心”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之作用,以仁心达真心,以真心启童心,正是“童蒙”之正。在教育方法上,其认为因材施教乃“蒙”之方法,故而在卦爻辞中,以“发蒙”“包蒙”“童蒙”“困蒙”“击蒙”等不同文辞表达了多样的教育方法。最后,在对于《蒙》卦做出了细致解读后,作者又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另外三部作品的儿童教育理念,在其看来,《颜氏家训》从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方面训诫后代,继承与发展了儒家“明人伦”“重仁义”的儿童教育哲学;《三字经》则以简、短、韵、易的文学特点,表达了充满正能量的教育内容;《弟子规》以正向引导、注重践履的育人精神传递着中国传统养育童蒙的经验智慧。
从整体而言,唐艳博士的著作在儿童教育哲学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论断。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着注重教育的传统,但既往我们对于教育的关注多停留在成人教育,且更加关注教育对于人的改进,但如此之下,一则易忽略儿童之教与成人之教的不同,二则脱离个人之差异,亦背离孔夫子“因材施教”的育才初心。客观讲,教育之源头在于儿童之本性,如果不能够顺从本心与个性,教育只会反噬童心。唐艳博士之大作,重新梳理了《蒙》卦之思想体系,指出其极为丰富的教育理念与层次鲜明的教育方法,亦借助于后世三部与蒙教关系密切的典籍,梳理了《蒙》卦思想之流传。作为《周易》的研究者,鄙人以为唐艳博士之作既有高屋建瓴的哲思,亦有贴近生活之思索,实为近年来研究《周易》教育思想之佳作。蒙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与唐艳博士之信任,聊以数语为序,以待方家共正之。
刘 震
2021年夏于京城新起点寓所
刘 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