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组织心理教学活动通常依据三个理论,即体验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团体动力学。
钟志农认为,根据团体动力发展过程,一节心理课也会历经暖身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见图1)[1]。因此,团体动力发展的这几个阶段可以作为心理课中解构心理线的依据,并据此在各个阶段匹配合适的活动形式和心理游戏。
图1 心理课的四个阶段
本书根据钟志农的团体动力发展的几个阶段来呈现各种心理游戏,并以服务和帮助心理老师备课和上课为宗旨进行编排和设计。
如何快速找到合适的心理游戏
为了帮助心理老师快速找到合适的心理游戏,本书提供了两种检索方式:活动阶段和主题索引(见表1)。
表1 两种检索方式
除了讲清楚每个游戏的规则,我们还提供了游戏的适用学段、适用场合和适用主题,以减少心理老师备课的时间。
解构心理游戏的原理和内涵
每个心理游戏都是基于某种活动形式的原理来设计的。心理课多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剧、竞赛、游戏等,本书集合了多达32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并解析了这些活动形式的基本原理和内涵。一旦心理老师掌握这些心理游戏的基本原理,就能灵活变化和设计心理游戏,实现心理课常上常新、常备常新的效果。心理老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心理游戏的设计和玩法变形原理。
活动形式介绍
每个心理游戏都归属于不同的活动形式,心理老师可以通过本书掌握每种活动形式的基本范式,并以具体游戏为例学习如何变换游戏规则,而不是仅仅记住每一个游戏的玩法。这样就可以摆脱对心理游戏素材的依赖,自行变换玩法,以满足各种心理教学主题。
玩法变形
除了游戏规则外,我们还为每个心理游戏提供了必要的补充说明。其中,玩法变形对该游戏适合哪些主题、如何变换游戏规则等进行了描述,以帮助心理老师掌握同一游戏的不同玩法。
灵活调整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团体心理游戏有很多,与其记住数不尽的游戏规则,不如掌握变换游戏规则的方法和原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心理老师才能基于自己的教学需要灵活地变化和改编心理游戏。
为此,对于每个心理游戏我们都提供了解析、玩法变形和分享方向,心理老师可以通过玩法叠加,改变游戏规则、主题和分享方向等,对心理游戏进行灵活调整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例如,很多心理老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做一个热身游戏:抓手指。这个游戏的一般玩法是当老师阅读一段文字(故事)时,如果出现了某些关键词,学生需要做出特定的反应,如用左手抓住旁边人的右手食指,同时避免自己的右手食指被右边的人抓到。游戏结束后老师基于学生成功抓握的次数进行总结和分享。针对同一个游戏,如果变换分享方向,则可以用在其他主题的心理课中。例如,在抓手指游戏结束后,有些心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游戏的过程,并问学生“你一共听到多少个关键词”“你能说一说刚才老师读的故事的大意吗”。大多数学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抓和逃,而忽略了其他细节,这种分享就适合“学习心理”这一主题。
减少心理老师备课的时间
在上心理课时,没有统一的框架或模式可以让心理老师直接拿来用。严格来讲,每节心理课都需要心理老师根据学段、场地、环境等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本书基于团体动力和教学思路的心理线进行设计,可以极大地减少心理老师选择活动形式和游戏素材及备课的时间。心理老师可以借助本书提供的工具进行极简式备课,让心理课的备课“先做到,再做好”。
因此,本书提供了几种极简备课工具:一是极简备课表(见表2),心理老师可以基于团体动力的发展阶段和活动形式选择合适的游戏,然后快速形成备课方案;二是心理备课自评表(见表3),心理老师可以采用心理备课自评表辅助评估备课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继续优化的空间;三是心理教学评价表(见表4),在教学结束后,心理老师可以将心理教学评价表作为听课和评课的工具,以改进教学效果。
表2 极简备课表
表3 心理备课自评表
表4 心理教学评价表
读者可以直接用手机扫描下面的二维码下载上述三个表格。
表2 极简备课表
表3 心理备课自评表
表4 心理教学评价表
了解心理课开课的政策依据
目前,并不是所有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课或其他相关课程,有的学校即便开设了心理课,课时量也不够。学校开设心理课后,一些心理老师对心理课该上什么、如何计划课时量等会感到无从下手。在这种情况下,心理老师可以参考心理课相关政策,快速了解目前国家和重点省、市在这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政策文件有时效性,读者要想获取最新的心理课相关政策文件,可关注“心理老师成长联盟”微信公众号并发送“心理政策文件”,即可获得最新的内容。此外,如果读者想了解更多关于如何规划和设计心理课课纲的内容,可以在“心理老师成长联盟”微信公众号上发送“课纲设计与解读7天训练营”以获取听课链接。)
[1] 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