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奇书,论奇人:水浒人物揭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名家评说《水浒传》

《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分,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

——《明容与堂刻水浒传》[1]

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

吾尝言:不登泰山,不知天下之高,登泰山不登日观,不知泰山之高也;不观黄河,不知天下之深,观黄河不观龙门,不知黄河之深也;不见圣人,不知天下之至,见圣人不见仲尼,不知圣人之至也。乃今于此书也亦然。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呜呼!耐庵之才,其又岂可以斗石计之乎哉!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2]

我想《水浒传》是一部奇书,在中国文学史占的地位比《左传》《史记》还要重大的多;这部书很当得起一个阎若璩来替他做一番考证的工夫,很当得起一个王念孙来替他做一番训诂的工夫。我虽然够不上做这种大事业——只好让将来的学者去做——但我也想努一努力,替将来的“《水浒》专门家”开辟一个新方向,打开一条新道路。

……

《水浒传》不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中掉下来的,《水浒传》乃是从南宋初年(西历十二世纪初年)到明朝中叶(十五世纪末年)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结晶。

——胡适:《〈水浒传〉考证》[3]

金圣叹……自称得着古本,定“招安”为止是耐庵作,以后是罗贯中所续,加以痛骂。于是他把“招安”以后都删了去,只存下前七十回——这便是现在的通行本。他大概并没有什么古本,只是凭了自己的意见删去的,古本云云,无非是一种“托古”的手段罢了。但文章之前后有些参差,却确如圣叹所说,然而我在前边说过:《水浒传》是集合许多口传,或小本《水浒》故事而成的,所以当然有不能一律处。况且描写事业成功以后的文章,要比描写正做强盗时难些,一大部书,结末不振,是多有的事,也不能就此便断定是罗贯中所续作。至于金圣叹为什么要删“招安”以后的文章呢?这大概也就是受了当时社会环境底影响。胡适之先生说:“圣叹生于流贼遍天下的时代,眼见张献忠,李自成一般强盗流毒全国,故他觉强盗是不应该提倡的,是应该口诛笔伐的。”这话很是。就是圣叹以为用强盗来平外寇,是靠不住的,所以他不愿听宋江立功的谣言。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4]

《水浒传》是中国英雄传奇中最古的著作,也是她们之中最杰出的一部代表作,却又是矫矫不群,与一切的英雄传奇都没有什么联络的关系。她的来历,与一切的英雄传奇的来历是很不相同的。初期的中国英雄传奇,大都是由历史小说分化而来的。然而这个最早期的英雄传奇《水浒传》,却是与最早期历史小说并行发展起来的。她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水浒传》并不是什么历史小说的片段,如《英烈传》,也不是由她们演化而来的,如《说唐传》,她一开头便是一个完整的民间的英雄传说。经过了好几个时代的演化、增加、润饰,最后乃成了中国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郑振铎:《〈水浒传〉的演化》[5]

《水浒》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所谓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过甚,但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却是事实。……

从全书看来,《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或中篇而无割裂之感。但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在这一点上,足可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6]

注释

[1]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第173页。

[2]施耐庵著、金圣叹批评:《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岳麓书社,2006,第11、293页。

[3]胡适著、李小龙编:《中国旧小说考证》,商务印书馆,2014,第23页。

[4]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335页。

[5]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四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第89页。

[6]茅盾:《茅盾文集》(第10卷),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第104—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