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城际公共交通的供给体系与治理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林雄斌博士的著作《大湾区城际公共交通供给体系与治理机制研究》即将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邀请我作序,我欣然应允。

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林雄斌用这本著作表述了自己在一个重要的国家建设议题上的努力和思考。多模式交通基础设施是支持城市区域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之一,尤其对处于快速城镇化的中国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大规模交通投资在引领土地开发、产业重构、经济发展与空间重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国家积极推动公交优先和公交都市建设以来,顺应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以及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战略需求,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在不断加强城市和区域层面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可达性和机动性,引导空间和社会经济的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颁布,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成为新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最近国家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在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区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区域的交通模式及其供给体制也呈现了诸多特点。在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内部、城市之间和区域之间的交通需求与社会经济联系更加多样化,驱动道路交通、城轨交通和铁路交通等重要部门实现模式创新,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空间尺度的交通需求。城市和城际交通出现了多样化的供给体制与机制变动。例如,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逐渐由中央政府主导转变为向地方政府分权、地方政府主导以及向公私合营转变;原本用于承载中长途铁路客运的线路被部分用于都市圈轨道交通服务,出现了国家铁路系统、省与地方政府主导的城际轨道交通、市域与市郊快线、城市地铁共同服务城市群和都市圈客运交通的新格局。为了提升交通网络的运营效率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引领作用,应该不断加强多种交通模式的一体化融合发展。例如,201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印发《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及其与其他轨道交通的有机衔接。 2019年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进一步强调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构建都市圈一体化交通网。

林雄斌博士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就开始了在这一领域的学习和探索。这本著作来自他在求学和宁波大学工作期间的多年积累。在深入把握城市和区域城镇化趋势以及多模式交通投资和建设进展的基础上,他充分借鉴了国外城际公共交通投资、规划、建设经验,密切关注并跟踪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城际公共交通的典型案例及其供给体制,采用案例研究和政策分析思路,剖析大湾区不同城际公共交通模式的供给体系与治理机制,探讨多模式城际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过程与实施效果, 进而总结城际公共交通供给的政策因素、实施逻辑、影响效果与优化策略。

该书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一是内容丰富。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的交通投资与空间增长,该书选取了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地方政府主导的地铁跨市延伸、城际巴士公交、国家高速铁路的区间供给, 以及长三角城市巴士公交、普速铁路公交化运营、市域(郊)铁路供给与运营机制、民营资本主导的城际高铁建设等典型案例,较好地揭示了这些具有一定效度和信度的交通模式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并说明了案例之间的可能关联。二是研究工作扎实。林雄斌大量使用政策分析与案例研究,依靠实地勘察和关键人物(部门)访谈,他先后在深圳、广州、东莞、惠州、佛山、杭州、宁波、温州等不同城市对交通、铁路、自然资源与规划、地铁集团、规划设计单位等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开展了多次调研和访谈,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案例、分析现象、提炼经验、升华理论。三是该书可读性较强。区别于其他许多交通研究类的著作,该书避开了交通模型和定量分析,关注交通供给侧的制度、政策和具体决策,尤其是相关规划、投融资和建设过程,以及多行动主体推动交通建设的制度结构。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林雄斌博士对城市与区域规划、交通规划与政策等领域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他勤于积累,广泛阅读,乐于实地调查、部门访谈;他注重理论学习,同时密切关注实践进展,难能可贵。这本书的出版是对他攻读硕士博士,以及工作两三年以来研究成果的总结,希望该书能够得到学界和业界同行多多关注。

杨家文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