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队管理场景实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老好人做不好管理

新晋管理者“坐上那把椅子”成为管理者之后,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是“做个老好人”还是“做个好的管理者”?

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不管是理论还是经验,都告诉我们“老好人做不好管理”!

1.2.1 这件事不归我管,为什么还是被批评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管理工作慢慢顺畅了。今天是周一早上,需要参加管理者周会。作为销售部经理的小明,因为生产计划的事情,被领导批评了。小明想不通,这件事不归我管,为什么还是被批评呢?

新晋管理者的第一声质疑,往往不是来自下属,也不是来自直接领导,而是来自跨部门领导。而直接领导哪怕站出来维护自己,也会在私下批评自己。为什么呢?

这背后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如何理解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视角有什么不同?

1.如何理解管理者的职责

我们常说的管理者的职责有两种:一种是对自己团队的成果负责,另一种是通过团队成员产出成果。这两种说法都对,也不都对。这两种说法都非常清晰地表达了管理者的基本职责,所以是对的;但这两种说法太局限于自己团队的职责,所以又不都对——这就导致出现“这件事不归我管,为什么还是被批评”的问题。

明晰管理者的职责,能够知道自己的工作边界。但只知道职责,局限于职责,叫“新式官僚”(后面会详细介绍)。对于管理者的职责的理解需要“管理视角”。

2.管理视角有什么不同

管理视角不是成为管理者才有的视角,而是从更高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站在管理视角,生产计划和销售是产销链条上下游的关系:生产计划受销售的业绩预估和实际销售额的影响,而销售又被生产计划确定的成本、售价、产能所影响。

上级希望销售部经理和生产计划部经理都能站高一层来思考,让生产计划更贴近实际销售需求,让生产计划和销售的价值最大化。而这一点正是上级在做的。

管理者需要有担当,这种担当始于职责,但关键在于管理视角。这就要求管理者应站高一层,更全面、更系统地思考问题。管理者的担当是行动,通过行动表达意愿,这不仅是对事,更是对人。

1.2.2 捧杀和棒杀哪个更危险

小明坐在办公室里,下属过来汇报工作,态度毕恭毕敬。

临走时,这位下属对小明说:“明经理,您太英明了,上次就是您的英明指导,让这件事取得了这么大的成果。今天您的话让我茅塞顿开,相信很快就能打开新的局面了。明经理,方便的话,希望以后能多给我一些机会,让我跟您学习。”

小明听了,内心很平静,觉得本来就是这样的,要不是自己及时给予指导,那他的工作将毫无进展。

这时,另一位下属没敲门就冲进了办公室,大声说道:“明经理,您的方案没办法落地,建议您多去一线跑跑,了解了解情况。上次您给的意见,让我们走了冤枉路,不仅多花了钱,更慢了,而且效果不好。请您收回刚才的意见。”

下属说完就走了,小明很生气,脸都憋红了:“一定要给你好看!”

下属对管理者的态度有三种:普普通通、使劲捧、挑刺。重点在于后两者的应对方式。

1.使劲捧

就像小明的第一个下属,没有原则,只会阿谀奉承,觉得只要自己把领导捧开心了,就能得到好的绩效。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下属呢?

首先,奉承领导是人之常情,坦然处之,别较真儿。

其次,针对事讨论,追问事的细节,分辨事的真伪。

最后,适当敲打这种行为,不让其成为主流。

2.挑刺

被挑刺很没面子,尤其是对管理者来说,甚至会有人在全体会议上挑刺。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下属呢?是打压还是置之不理?

首先,团队里一定要有不一样的声音,哪怕是“一言堂”,也需要一个私下给你提醒的声音。管理者代表的不是完人,而是更具学习能力的人,被挑刺是学习的机会。

其次,多倾听,不急于决策,可以放一放,让团队共同探讨这个“刺”,缓解紧张的氛围,将讨论的焦点拉回到解决问题上。

不管是“捧”还是“棒”,背后都是人性。如果一味地想做老好人,就会迷失在“捧”里,又会在“棒”中狼狈而逃。这背后需要一颗强大的心,盯住目标,提升专业能力,用“克制”来要求自己。

1.2.3 管理者错了,改不改、怎么改

经过一番了解,小明发现上次给自己挑刺的下属说得对,自己其实有的地方做得不对,导致工作延误了。这应该怎么处理呢?

错了,一定要改。但是,是否认错、怎么改,要讲方法。

1.是否认错

管理者犯错,一般来说要考虑其对团队形象的负面影响、对个人影响力的负面影响。现在时代变了,有错就要认,但依然需要考虑时机问题。影响时机的主要有两个方面:自己对团队的影响力、事情的进展。

首先,如果对团队的影响力很强,则可以当众说明、郑重道歉;如果对团队的影响力很弱,说了也不会有人关注,那策略是暂时不说,重点是要有改的行动。

其次,从事情的进展来讲,如果还有足够的时间,而且不是关键阶段,则可以说一说,如果已经是关键阶段,而且时间非常紧迫,这时候重要的是一起战斗,而不是认错。

2.怎么改

管理者态度上的“改错”可以树立榜样,而只有真正的行动上的“改错”才能解决问题。

首先,有错就改,不要有领导面子的执念,把事情做成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总结自己为什么会错,可以私下找相关人员单独聊一聊,找到问题的根源。

再次,多听、多去一线,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思考更深入、更贴合实际,同时能让自己得到新的想法,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

最后,坚持自己所坚持的底线、原则,管理者从来都不是“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