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婴幼儿期就要种下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基因
情绪是婴儿交流的手段
人类的基本情绪在婴儿的生存和生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绪和语言一样,是婴儿进行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婴儿的情绪交流是以表情的形式来传递的,情绪表达主要有面部肌肉运动模式、声调和身体姿态3种形式,婴儿用得最多的是面部肌肉运动模式,比如,喜、怒、惊、恐等都通过面部表情来传递情绪信息,声调和身体姿态都是面部表情的辅助形式。
有人将婴儿因饥饿、痛、生气而发出的哭声录下来,放给不知情的母亲听。当这些母亲听到因痛而发出的哭声时都冲进房间去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发生了意外,而听到另外两种哭声时,都慢吞吞地做反应。由此可见,母亲可以辨别婴儿通过不同哭声传达的情绪。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爱——婴儿对柔和的轻拍或抚摸会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比如展开手指和脚趾,或者发出咕咕和咯咯声那样的一些反应;怒——如果限制婴儿的运动,就会产生身体僵直的反应,或屏息、尖叫之类的反应,有些还会出现手脚“乱砍”似的运动;怕——听到突然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吃惊反应,当突然失去身体支持时就发抖、啜泣和哭号。
情绪是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性格特征,如活泼、开朗、忧郁、粗暴等都和情绪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在一定的、不断重复的情景中,经常体验着同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逐渐稳定后,就会成为幼儿的性格特征。大约5岁以后,幼儿情绪逐渐系统化和稳定下来。如果周围成人能够经常关心、爱抚幼儿,尊重幼儿,使幼儿经常体验到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有助于促进朝气蓬勃、活泼开朗等良好个性的形成。如果父母和教师经常要求幼儿帮助别人,关心生病的小朋友,要求幼儿相互谦让等,这样孩子就能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同情心和关心体贴他人的情感。久而久之,这种情感也会成为幼儿个性的一部分。
情绪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也能影响儿童的生理健康。在儿童发展早期,如果儿童被剥夺了正常体验情绪的机会,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儿童情绪被剥夺,缺乏父母的爱,会抑制脑垂体分泌激素和生长素。少数被父母拒绝或在孤儿院中长大的儿童,很可能有情绪被剥夺的经验,这样容易导致他们身体发育不良,动作和语言发展迟滞,对他人的微笑毫无反应,无从学习人际交往,变得沉默寡言、无精打采。
因此,在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给予他们适当的关爱和情绪刺激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