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西晋
一 破茧而出的晋王朝
265年,农历十一月,时值严冬,天寒地冻。于曹魏帝国都城洛阳,末代皇帝曹奂发布最后一道诏书,把皇位禅让给晋王司马炎,黯然神伤地离开皇宫,迁居金墉城。一个旧的王朝结束了,一个崭新的王朝破茧而出,这便是晋王朝。
这个结果,天下人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司马氏把持帝国权力已经三代,而坐在宝座上的皇帝,不过是别人操纵的木偶。故事的起点,还要从十六年前的那场政变说起。
政变的主角正是三国时代风云人物司马懿。在魏明帝时代,司马懿光芒四射,他击破孟达,挫败诸葛亮的北伐,平定辽东,武功赫赫,无人可及。魏明帝临终前,任命司马懿与曹爽共同担任顾命大臣,辅佐皇帝曹芳。曹爽凭借皇室宗亲及大将军的身份,排挤司马懿,把他踢出权力核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以退为进,收敛锋芒,隐忍以等待机会降临。249年,魏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前往高平陵祭奠魏明帝,司马懿果断发动政变,拿下曹爽,并将其集团一网打尽。从此,司马氏牢牢掌握国家大权,直到曹魏帝国灭亡。西晋开国后,晋武帝司马炎追谥祖父司马懿为高祖宣皇帝,把他当作晋王朝的实际奠基人。
不过,司马氏篡魏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遇到了诸多的挑战。并非所有人都愿臣服于司马氏,于是叛乱一而再,再而三地爆发。
首先是王凌之乱,被司马懿镇压;其次是毌丘俭、文钦之乱,被司马师镇压;最后是诸葛恪之乱,被司马昭镇压。这三次兵变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王凌之乱只是一次未遂的兵变;毌丘俭、文钦之乱有六七万人;而诸葛恪叛乱时兵力不仅有十五万之众,还有东吴援助的数万兵力。司马氏顶住巨大的压力,平定三次叛乱,从而剪除心腹之患。此后,再也没有谁能撼动司马氏的地位。
不仅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吏起兵反抗司马氏,魏国皇帝也不甘心当木偶。
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以大将军的身份继续执掌权柄。皇帝曹芳密谋夺回大权,常与中书令李丰密谈。司马师警惕性很高,召李丰前来并用刀柄将他砸死,而后扣上“谋反”罪名,大肆捕杀其党羽。李丰被杀后,曹芳惶恐不安,左右献策:先杀掉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吞并其部众,再攻打司马师。然而曹芳优柔寡断,最终阴谋败露,被司马师废除帝位,曹髦被立为皇帝。
后来,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时,因眼伤加重而死。临死前,他把兵权交给弟弟司马昭。这时,皇帝曹髦突然发来一道诏书,诏令司马昭留守许昌,军队交由别人带回京师。这道诏令的实际意图是,削夺司马昭的兵权。由于钟会的提醒,司马昭并没有上当,他带着军队返回京师,控制朝廷,令曹髦的计划破产。此后,司马昭对曹髦严加监视。最终,忍无可忍的曹髦在260年抱着不成功即成仁的决心发动政变。
与其说这是一场政变,还不如说是一场闹剧。曹髦的政变没有任何计划,只是纠集宫中乌合之众一千余人,就想去打倒司马昭,简直是做梦。政变的结果没有任何悬念,曹髦不仅没有夺回权力,反倒被一枪捅死了。
魏国两个皇帝,一个被废,一个被杀,当皇帝当到这份上,谁说皇帝是好职业呢?
曹髦死后,司马昭又立曹奂为皇帝,当然,也是个傀儡皇帝。
263年,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将领率十数万大军,发动灭蜀之战。在魏军雷霆霹雳般的打击下,蜀汉迅速败亡。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被打破,三国时代已进入尾声。在此背景下,司马氏篡魏的时机成熟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已经成为一句大家熟悉的成语。司马昭之心是什么心呢?当然是篡位夺权之心。不过,要名正言顺地取代曹魏帝国,还是需要走一些表面上的程序。264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这个步骤如同当年曹操被封为“魏王”一样。王与皇帝,只有一步之遥了。
只是司马昭的身体状况却不乐观,每况愈下,为防不测,他必须尽早选定接班人。司马昭明媒正娶的夫人王元姬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司马炎,一个是司马攸。按照惯例,作为嫡长子的司马炎理所当然是继承人,然而司马昭更喜欢小儿子司马攸。史书上说司马攸“性孝友,多才艺,清和平允”,在士人中的名声超过司马炎。
司马昭想立司马攸为太子,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进谏说:“废长立幼,这样做违背礼义,乃是不祥之兆。”心腹贾充说:“中抚军司马炎有君主之德行,不能随便换人。”与司马炎关系不错的何曾、裴秀等人也说:“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华,拥有很高的名望,天生一表人才,这本不是人臣的相貌。”
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的相貌很特别。首先,他头发特别长,站起身来,头发可以垂到地上;其次,他双手很长,“手垂过膝”,由于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也是手长过膝,故而在当时被认为是福相。裴秀懂点相人术,认定司马炎乃是人君之相,便死心塌地跟着他。
正是由于裴秀等人的力挺,司马炎才顺利地成为司马昭的接班人,并被提拔为副相国,地位仅次于老爹,加“抚军大将军”衔。
司马昭没能等到登基当皇帝的时刻,265年,即魏元帝咸熙二年,八月,司马昭去世。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再到司马昭,魏国已经不复是曹氏的魏国,而是司马氏的魏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当初曹氏把刘氏大汉帝国给端了,如今司马昭、司马炎父子正做着当年曹操、曹丕父子做过的事。这一幕何其眼熟!老一辈辛苦栽种,新一辈伸手摘下胜利的果实。司马炎对皇冠的向往,比起曹丕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他是有“异相”的。老爹死后,司马炎继承“晋王”宝座,同时出任魏帝国之相国。
司马炎迫不及待地要戴上皇冠。仅仅三个月后,魏国末代皇帝曹奂下了诏书,把皇帝宝座禅让给了晋王司马炎。想当年魏武挥鞭之风采,鞭挞半个中国始立起魏国之基业,魏取代汉是220年,谢幕时间则是265年,存在时间不过四十五年。与蜀汉的灭亡不同,曹魏的敌人来自内部而非外部,曾经盛极一时的曹、孙、刘三家,只剩下占据东吴的孙氏还苦苦支撑着。
曹奂下台后,司马炎正式登基称帝,史称晋武帝,改年号为泰始。晋朝的历史由是开始。
司马炎登基后,为了巩固权力、赢得民心,做了几件事。
第一,以身作则,提倡以孝治天下。古代有为父母守孝三年的传统,不过,说是说,真正做到的人当然很少,特别是皇帝。皇帝要处理国家大事,不可能穿三年孝服办公。司马炎进行了变通,孝服没穿,孝帽继续戴,三年之内不吃鱼,不吃肉,只吃蔬菜。这种做法,当然赢得了士人之心。
第二,善待前朝君主。晋国政权来自魏国,尽管曹奂很沮丧,不过倘若他知道以后历朝历代末代皇帝多是什么下场,还应当感到幸运与幸福。他被封为陈留王,王宫在邺城,享受王的尊崇待遇,直到五十八岁得以善终。从这点看,汉魏的文化还是比较开明与人道的。
第三,广封诸王以拱卫皇权。司马炎总结曹魏帝国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魏国皇帝之所以大权旁落,是因为没有强有力的皇族势力拱卫。先前魏国有一个“禁锢令”,这是一个很严厉的法令,就是为了限制皇室宗亲的权力。后来魏国皇帝大权旁落时,没有自家兄弟可依靠。司马炎上台后,一口气封了二十七个同姓诸侯王,不仅如此,各诸侯王自行任命封国内的各级官员。司马炎的这个决定,从短期来看,确是加强了皇族之力量,确保新兴王朝不被推翻。然而,其埋下的祸患之大,足以动摇国之根本,具体后面再分析。
除此之外,新王朝还制定新的法律、奖励农桑等措施。自曹操统一北方以来,中原相对安定达半个世纪,加上司马炎在加强中央集权上的种种措施,晋国政权的基石应该说比较扎实。
只要再灭掉东吴,晋武帝就可以完成一统中国的伟业。自从秦一统天下以来,“大一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势必要杀到只剩下一个皇帝才能实现和平。
269年,晋武帝司马炎一口气任命三名“军区司令员”,分别是: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镇守临淄;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在这三大“军区司令员”中,以羊祜名望最高。
羊祜出身名门望族,母亲是名儒、史学家蔡邕的女儿,姐姐嫁给司马师,因此与司马氏也算沾亲带故。他镇守的荆州军区由于历史原因比较复杂,这里曾是魏、蜀、吴三国争夺的一个焦点,百姓有时隶属这个政权,有时隶属另一个政权。羊祜到任后,采取很开明的政策,凡是归降的吴人,想重新回到吴国的,一概听凭其离开。羊祜刚到荆州时,军队的存粮只够三个月食用,十分紧张。后来他大力开展屯田政策,削减常备军,精兵简政,军粮储备越来越多,最后竟然可供部队吃上十年!
皇帝司马炎对羊祜很是信任,多次跟他商议进攻东吴的计划。羊祜指出,进攻东吴必须充分利用长江上游的优势。以前曹操、曹丕南征,每每望长江而兴叹,北方骑兵虽骁勇,无奈有大江阻断南北。自从夺取巴蜀之地后,晋国便控制了长江上游,可以顺流而下,直捣吴国都城。为此,羊祜认为必须组建一支强大的长江水师,他向司马炎推荐一个人选:王濬。
王濬曾是羊祜麾下参军,颇富才华,志向远大,羊祜对他非常欣赏。不过,王濬有一个毛病,生活奢侈无度。羊祜的侄儿羊暨认为不能让王濬有独当一面的权力,否则就难以约束了。羊祜不以为然,说:“濬有大才,将以济其所欲,必可用也。”他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由王濬出任益州刺史,负责组建舰队。司马炎同意了,并加封王濬为“龙骧将军”,督建战船。
事实证明,羊祜没有看错人。王濬走马上任后,便着手打造一支高水准的舰队。他所造的战船,船长一百二十步,可以搭载两千名步兵。为了增加船自身的防御力,在甲板上还用硬木建堡楼,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移动堡垒。这是很典型的中国式战船,故而又称为“楼船”。
正当晋武帝磨刀霍霍时,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仍沉浸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