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三枚定时炸弹
晋武帝埋下的第一颗定时炸弹,便是诸侯王掌兵权。
对于这么大的国家,采取何种行政管理制度,实是头疼、烧脑之事。我且简单说一下晋之前历代制度。
夏、商、周三朝都采取封建制,也就是一个中央(天子),下面分封许多诸侯国。这种制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古代地广人稀,交通、经济、技术诸方面均较落后,一个中央无法直接管理庞大的国家,只能广设诸侯以镇守四方。设诸侯国的本意是拱卫中央,最终却导致权力倒悬,诸侯坐大,天子反成摆设,于是有了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
秦统一华夏时,突飞猛进的经济技术已经完全可以支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央政权有足够的能力发动数千里外的战争。秦始皇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不分封诸侯,只设郡县,由中央直接管理。这个构想看似完美,实行起来却不顶用。当秦末农民大起义席卷天下时,朝廷发现郡县根本靠不住,起义军一来,地方官吏辫子一盘就跟着革命了。几百年一直无敌于天下的秦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崩溃,这个结果,还不如孱弱的东周王朝呢。
到了汉代,汉高帝刘邦推出第三种方案:郡县制和诸侯制的混合体。国家主体以郡县制为主,同时分封一批同姓诸侯王,作为朝廷的后盾。这些诸侯王有地盘、有军队、有财力。然而,事实证明,在权力面前,同姓诸侯也是靠不住的,刘邦死后,便爆发七国之乱。为了解决诸侯尾大不掉的难题,雄才伟略的汉武帝搞了个“推恩令”,就是诸侯王死后,将其国分割为若干小国,最后所有诸侯都权力变小,没有实力叫板中央。
自汉武帝以后,以郡县制为主体,加上小微诸侯为补充,便成为国家基本制度。小微诸侯的存在,成为中央管理地方的一个稳定因素,不过,这又暴露出一个新的问题:当皇帝被权臣胁迫时,小微诸侯对天子的拱卫力几乎为零。正因如此,从西汉末年到整个东汉,两百多年的历史就是皇帝与权臣斗智斗勇的历史,西汉因王莽而亡,东汉因董卓、曹操而亡。到了三国时代,曹魏政权又蹈汉代之覆辙,被司马氏给篡权了。
晋武帝总结历史经验,得出一个结论:没有强有力诸侯的拱卫,皇帝很容易被权臣操纵以至于失去大权。
上台伊始,晋武帝便着手大封诸侯,一口气封了二十七个诸侯王,都是同姓诸侯。这些诸侯王不但有封国,还有军队,具体规定是这样的:两万户以上为大国,设三军,共有五千人;一万户为次国,设两军,有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设一军,五百人。
我们必须说,晋武帝是很有爱心的,对叔伯、兄弟和子侄可谓是满满的爱,封王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他的一生,总共封了五十七个王。奉献如此多的爱心,诸王总该以满腔忠诚来回报皇室吧。可惜的是,晋武帝忽略了人性中自私和邪恶的一面,或者更准确点说,在政治舞台上,权力向来是超越亲情的。
晋武帝能从曹氏手中夺取江山,只能庆幸曹魏帝国无有实力诸侯拱卫,他不想步曹氏后尘,便反其道而行,广封诸侯,让诸王统率劲旅,以为如此便可保皇权无虞。然而他的历史知识显然不及格,因为历史一而再地证明一个事实:诸侯越多,实力越强,国家越容易陷入混乱。
“枪杆子里出政权”,有兵权才有话语权。诸侯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在天子有难时施与强有力的援手,譬如春秋时代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这把剑既是锋利的,就注定不可能“洗尽甲兵长不用”,利剑出鞘总伴随天下混战,它能保卫皇权,同样可以挑战皇权。
设置几十个诸侯国,便是在晋国开辟一个个雷区,会不会引爆,破坏力会有多大,还要看有没有预防措施。比如西汉的“七国之乱”,情况一度非常严重,诸侯叛军席卷半壁江山,但不到一年就被中央政权剿灭了。为什么呢?因为西汉中央握有更强大的武装力量,这支武装,是诸侯王所无法染指的。
按照晋武帝的设计,分封的诸侯国,最多不过五千兵力,不足以对抗中央,就算发动叛乱,也难成气候。如此看来,类似“七国之乱”的悲剧应该不会重演。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晋武帝最大的败笔,在于把国家最精锐的武装力量交给诸侯王统辖。这些诸侯王绝不仅仅是领主,还是手握重兵的大将,他们充斥“征镇”“都督”要职。所谓征镇,指的是征西、征南、征北、征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东诸将军名号,都督则是指一州或几州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军区司令员。
举些例子,比如安平王司马孚是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当于全国武装总司令;汝南王司马亮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相当于豫州军区司令员;琅玡王司马伷为镇东大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汝阴王司马骏为镇西大将军,都督雍凉诸州诸军事等。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封国,还是镇守一方的将帅,掌控数万乃至数十万的武装力量。试想想,这些诸侯王倘若心存异志,有谁能约束他们呢?晋武帝不是埋一颗地雷,而是埋了几十颗地雷,晋国不乱才怪呢。日后“八王之乱”之惨烈,远甚于西汉的“七国之乱”,原因正是在此。
再来看看第二颗定时炸弹:裁撤州郡地方武装。
大封诸侯与裁撤地方武装,实为一体之两面,目的是相同的:巩固皇帝的权力。帝国“总设计师”晋武帝信任自家人,不信任外姓,把兵权交给司马家族叔伯、兄弟的同时,大力削夺地方官吏的兵权。
晋国初期的军制大概是这样的,其由三个部分构成:中军、外军及州郡兵。中军就是中央军,主要用于拱卫京师,遇到战事时则出征;外军就是驻屯于重要军事据点及边疆的军队,由都督分领,到晋武帝后期,都督常由宗室诸王担任。州郡兵就是州郡地方武装,一般由州牧、刺史、郡太守管辖。
换言之,中军、外军相当于正规军,而州郡兵则是地方治安武装。
吴国平定后,分裂数十年之久的中国再度统一,北方虽有游牧民族之边患,但不是很严重,国家内部是相对稳定的。
朝廷重新划定全国行政区,共计十九个州,分别是:司州、兖州、豫州、冀州、并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凉州、雍州、秦州、益州、梁州、宁州、交州、广州、幽州、平州。以上是一级行政区,次一级行政区是郡与封国,共计一百七十三个。州设州牧或刺史,郡设太守。
自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来,州刺史(或州牧)一级的地方大吏,不仅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手掌兵权,权势极重。由于战事频频,各州郡自行招兵买马,这些在大混战时代是极其重要的武装力量。
如今四海一家,天下太平,晋武帝对州郡地方武装不放心。只要州牧或刺史身兼行政长官与军事长官两职,就有沦为军阀的可能。于是皇帝一道圣旨下达,裁撤地方武装。从今往后,刺史或州牧不再有兵权,大的郡只保留武吏一百人,小的郡五十人,不要说打仗,就是负责一般治安都不够用。
此诏一出,许多人目瞪口呆,地方大吏更是纷纷反对。
反对最激烈的人当属交州牧陶璜。地处南方的交州情况复杂,主要是蛮族居住区,非常不好管理。交州与广州(广州是从交州分割出来的)东西数千里,愿意接受官府统治并服徭役者,只有五千家,根本不服从政府管理的却多达六万家。自汉代到东吴,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交州就会动荡,可以说是极其不稳定的地区。与北疆诸州相比,政府在交州没有重兵驻扎,其社会稳定更依赖于州郡兵。陶璜上书提醒晋武帝,这两个州得靠武力才能压得住,才能维稳,州郡地方武装不能削减,不然会出乱子。
时任仆射的山涛(竹林七贤之一)也跳出来,力陈不可裁撤地方武装,否则一旦爆发民变,地方政府完全没有能力弹压。不过抗议无效,在晋武帝看来,东汉和魏国的历史清楚表明,威胁皇权者,只会来自权臣与军阀,小民嘛,不足为惧。
裁撤地方武装的后果,在晋武帝死后不久便显露无遗。
“八王之乱”与地方民变有着直接的关联,当诸侯王们的军队热衷于相互厮杀时,平定民变的主要力量便只能依靠各州郡。被裁撤武装后的州郡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镇压,遂演变为天下大乱之局,这是后话。
第三枚定时炸弹,是一枚“人肉炸弹”,便是被晋武帝立为接班人的傻皇帝司马衷。
若是晋国有个聪明能干点的接班人,国运也不至于急剧下坠,跌入深渊。
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皇后杨艳所生。老爹与老妈都是聪明人,不知为何司马衷的脑袋不太灵光。他最为人所知的一件事是,当了皇帝后,得知天下饥荒、百姓没饭吃饿死时,他居然说出一句愣头愣脑的话:“何不食肉糜?”意思是:“没饭吃,干吗不吃肉啊?朕不爱吃饭,光吃肉也可以饱啊!”长大都这模样,可以想象,他打小时候起,脑袋就不太灵光。
脑袋不灵光还能当皇帝吗?实际上,这在中国历史上并非特例,比如南宋的宋光宗,就有点精神不正常,后来被几个大臣给逼退位。当然,司马衷的傻与那种脑壳坏掉的人还是不同的,司马衷只是没什么主见,反应迟钝,不聪明。他为什么能被立为储君呢?
原因是晋武帝的长子、司马衷的哥哥年仅两岁就夭折,依据“立长不立幼”的传统,他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晋室取代魏室之后,晋武帝便把司马衷立为太子,当时司马衷只有九岁。晋武帝之所以早早确立司马衷的储君地位,是有自己想法的。三国时代以来,凡是“立幼不立长”的,都没有好下场。比如刘表、袁绍、孙权三位豪杰,都没有立长子为接班人,无一例外导致内乱;曹操一代枭雄,差点也犯同样的错误。有这么多前车之鉴,晋武帝在选立接班人上就很慎重,虽说司马衷不是很聪明,但他在诸子中年龄最长,别人也不会有什么闲话。
如果能给太子司马衷配个贤内助,虽说笨一点,也不至于出什么乱子。偏偏晋武帝在选太子妃上,又犯大错,这个太子妃也是地雷一枚。
太子妃贾南风,是尚书令贾充的女儿。说到太子妃,大家一想过去,肯定觉得非年轻漂亮不可。可是这位贾南风小姐,长得又黑又矮又丑,这就奇怪了,这么个长相怎么能击败群芳呢?这当然不是走正常的选妃程序,而是靠贿赂。
贿赂谁呢?皇后杨艳。
有人会问,杨艳不是司马衷的母亲吗,她就高兴儿子娶个又黑又丑的老婆吗?您还别说,杨艳真是这样的女人。杨艳讨厌漂亮的女人,她就跟童话《白雪公主》里面的那个皇后一样,没事要照照镜子,问问自己是不是天下最美的女人。后来皇帝搞了个轰轰烈烈的全国选美运动,作为“导师”与裁判的杨艳皇后把漂亮女生全部淘汰出局,搞得相亲嘉宾皇帝本人气急败坏地跳出来亲自把关。
如今杨艳一看贾南风,矮黑丑,甚好甚好,儿子嘛,老婆太漂亮岂不把老娘忘了,当然,选太子妃这个事,皇后一人说了也不算数,贾充一帮狐朋狗友纷纷向皇帝说:贾小姐啊,还是美的,更重要的是,人家德才兼备。矮黑锉也是一种美,就像某些现代艺术一样,您别说难看,那是您眼光不行。
就这样,贾南风成了太子妃升职记的励志典型。
当然,我们凭良心说,矮黑丑不是人家贾南风的错,我们不能以貌取人,心灵美最重要。太子笨笨蠢蠢的,配个贾南风,也不算错配。您还别说,太子挺宠她的,同时又很怕她,真是矛盾。贾南风不好看,太子为什么会宠她呢?这时太子只有十三岁,男女之事基本不懂,贾南风十五岁,比他大两岁,女孩子本来就成熟得早,挑逗一下,太子就被俘虏了。
别小看贾南风,此女年龄虽然小,却颇得老爹贾充之真传,对官场的事,大约从小耳闻目睹,倒也对权变诡诈之能事无师自通。看过那么多宫廷剧后,大家都晓得皇宫也好,东宫也罢,女人一进到这儿,必定很快蜕变,从一个少女变成政治女性,有些漩涡你不能不面对,想不被淹死就得不择手段。
皇后杨艳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后宫女人无数,她依然能得到晋武帝的宠爱,说明此人不一般。倘若杨艳活得久一点,断然轮不到贾南风兴风作浪。只是贾南风入宫后不久,绝色皇后便病死,时年只有三十七岁。临死前,杨艳为保住儿子司马衷的地位,向晋武帝提出最后一个请求:立堂妹杨芷为皇后。
杨艳以自己的绝顶聪明,死后仍然为傻儿子保驾护航。其实,这不见得是万全之策,因为杨芷若生下皇子,未必肯保呆呆的司马衷。杨芷入宫后,被册立为皇后,她生下一个儿子,名唤司马恢。只是这个小生命无福享受帝王家奢侈阔绰的生活,才两岁就夭折。后来杨芷未再生育,这才让司马衷的地位没有遭到太大的挑战。
这时候,又有一个人粉墨登场,此人是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了皇帝岳父的杨骏很快成为权力场上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拜为车骑将军,封临晋侯。杨骏没什么本事,野心却很大。政治是人性的一面照妖镜,在权力面前,人的渴求是无度的。
外戚用事,是东汉时代最严重的政治问题之一,特别是遇到暗弱的皇帝,权力基本上就被架空了。想到太子司马衷那个智商,晋武帝能不担心吗?他的儿子那么多,难道就没动过更立太子的想法吗?
当然不是。
晋武帝确实曾想过换太子,但最终没换,有一个重要原因:傻儿子给他生了一个聪明乖巧的孙子。太子妃贾南风没有生孩子,晋武帝大概觉得给儿子找了个又黑又丑的女人,当爹的实在有点对不住,便把自己的女人——才人谢玖(才人是妃嫔等级中的第十四级)——送给司马衷,算是补偿吧。后宫那么多女人,为什么偏偏是谢玖呢?我想大概此女漂亮且精通云雨之术,是去调教太子的。后来,谢玖给司马衷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司马遹(yù)。
说来奇怪,司马遹小时候便聪明过人。
话说他五岁的时候(虚岁,相当于现在四岁),皇宫发生火灾,晋武帝登楼察看火情,司马遹用小手扯着爷爷,拉到阴暗处说:“半夜突然出事,应该要小心点,皇帝不能站在火光照得到的地方,以防不测。”晋武帝听了不禁感到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多懂事啊,多机智啊,真是太了不得了。后来皇帝在文武大臣面前称赞这个皇孙,夸他很像自己的祖父司马懿。
在晋武帝看来,司马衷虽然智商低,但没关系,只要传位给司马遹,以后孙子一定是个很优秀的皇帝。就这样,晋武帝最终没有换太子,但他还要解决一个问题:既然皇帝脑袋不灵光,权力有可能被外戚把持,有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晋武帝认为最好的办法便是搞平衡术。皇宫之内,太后及其父亲杨骏优势明显;皇城之外,兵权牢牢控制在司马氏亲王手中,以达制约外戚的目的。
在诸亲王中,兵权最重者如下:汝南王司马亮(晋武帝的叔叔)担任帝国大司马兼大都督,都督豫州诸军事;秦王司马柬(太子司马衷的亲弟弟)都督关中诸军事;楚王司马玮(晋武帝第五子)都督荆州诸军事;淮南王司马允(晋武帝第九子,也有说第十子)都督扬州诸军事。
有如此雄厚的宗室力量拱卫皇权,即便司马衷呆傻,又有谁能撼动根本呢?
今天我们讲历史故事,当然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我们根据后来发生的历史,去探寻初始的原因,最终挖出三枚燃爆帝国的定时炸弹。然而,在事情发生之前,一切危险看上去并不那么明显,这些王亲贵族们也不会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举起屠刀,互相砍杀,直至血流成河。
晋帝国的巨变,还要从太熙元年(290)说起。
这一年,晋武帝死了。
一切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