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视角看美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 2012年1—6月《侨报》专栏文章

参政遇阻,华人需冷静

美国华人媒体近日联合评选出了2011年纽约十大社区新闻,占据头条的是纽约市华裔主计长刘醇逸陷入“捐款门风波”事件。

从媒体已披露的信息来看,刘醇逸涉及的这件公案并不复杂,刘醇逸的募款人之一潘姓华人11月被联邦调查局(FBI)指控通过20名“空头”捐款人,将来自一名FBI卧底的超出法律规定捐款上限(4950美元)数倍的1.6万美元纳入刘醇逸的竞选资金,并借此获纽约市竞选相对补贴基金。

刘醇逸对潘案的回应是,他因此“感到痛心”,并称他的“竞选团队未被告知真相”。事件发生后,从《纽约时报》到纽约本地主流媒体,都大幅、反复地报道及评论该事件,《纽约邮报》最近还发表文章,称针对刘醇逸募款丑闻的联邦调查近日再度升温,开始聚焦刘醇逸本人。

由于主流媒体尤其是本地主流媒体的反复报道,此事件的延伸效应被凸显出来,以致很多华人甚至其他少数族裔都认为对刘醇逸的调查是对少数族裔的不公平对待。更有人认为这是族裔歧视的表现,为的是把亚裔小区的政治希望之星刘醇逸拉下竞选舞台。

不言而喻,FBI的多方调查和主流媒体的大仗阵,对亚裔尤其是华裔社区来说会有负面影响,甚至产生寒蝉效应,毕竟身为少数族裔身份的华人对政治的热忱一向不是很高。有评论说,此事件可能使华人参政热情更加减弱,调查结果如果对刘醇逸不利,倒退数年也未尝可知。

事实上,FBI关于这一事件的调查还在继续。因此,从刘醇逸到华人民众都应该冷静对待、配合调查这一事件。如没有确切的证据,慎言种族歧视话题较为妥当。

“种族歧视”有时会成为双刃剑,虽然此话题在美国很流行,但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认为是属于比较敏感且易被操弄的政治正确一类,美国主流社会其实对此颇有看法,甚至某些美国人对此也有反弹心理,对任上的少数族裔政治人物带有“不是凭真本领”的习惯性印象。

对媒体的各种报道,我们也应以正确态度对待。媒体不是具有法律效用的调查机构,但在美国,媒体有权发布各种消息和评论。另一位辞职的前华裔众议员吴振伟评论此事件时就坦言“政治圈冷酷”,他以自己的遭遇为例,谈到很多时候“媒体根本就没有注明确切的来源,而其他媒体就以此为基础来报道。可是政治就是这样……”这番话为媒体与政治作了一个注脚。

主流媒体报道和评论产生的广泛效应,短期内会对刘醇逸和华人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但对刘醇逸和华人支持者来说,只能接受和面对。

华人作为少数族裔,要想在政治上崛起,遭遇各种挫折、走弯路、犯错误甚至付出重大代价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近年来美国华人在政坛上崛起后应冷静思考和面对的。寄望新年伊始,华人参政逐渐走向成熟和兴盛。

2012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