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时评的公共性探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确立,中国完成了经济转型,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迅速腾飞。置身于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飞快发展中,都市报的出现不仅是一种历史必然,而且其本身也成为反映中国媒体市场化变迁的典型案例,是反映社会民主的一面镜子。

在都市报兴起、发展、转折的过程中,时评兴盛,并成为推动都市报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都市报时评,我们不仅需要从经验层面进行考察,还需要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以公共性为视域来审视和评判都市报及其时评表现。

公共性是现代性中的大众传媒最为本质的一个特征。哈贝马斯曾说,报纸构成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最重要的部分。作为我国综合性日报中的一个新的报种,都市报全面开启了中国传媒市场化的进程,并通过贴近受众而获得了经济和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的成功。在对政治、市场、社会民众的利益权衡与资本运用中,都市报公共性的实质是一个值得细致考察的问题。

在媒体的话语实践中,评论无疑是体现媒体公共性的重要文体。在都市报发展转型的过程中,都市报时评兴起并整体推动了时评中兴,时评后来还成为一些都市报主流化转型的重要举措。在公共性的视角下,如何评价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都市报时评?如何解决都市报时评的现实困境?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都市报时评应该秉持什么样的观念与方向?围绕这些在媒体现实中呈现、需要宏观理论指导的问题,本书将以媒体公共性为理论框架,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都市报的时评为研究对象,力图呈现媒体公共性在中国具体的表现形态和实践策略,分析媒体公共性建构的制约因素,并探讨媒体公共性建构可能的方向与路径。

在经验层面的考察上,本书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广州、上海两地的四份都市报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评论内容、评论方式、评论发展等方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都市报时评存在明显差异。言论差异的存在,既与地方政治控制和市场力量强弱密切相关,也受到媒体从业者及时评作者理念的显著影响。通过考察都市报时评的发展历史,分析和研究制约都市报时评表现的结构性因素发现,都市报时评以一种局部、差异、能动的方式实践着媒体公共性,而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对时评的风格、水平、规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理论层面,本书详细地考察了公共性的观念及其历史演变,研究了媒体公共性及其实践路径,并对都市报时评的媒体公共性进行了具体的考察。本书认为,媒体公共性是媒体在面向公众、服务于公共利益、促进公共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属性,媒体实践是理解和建构媒体公共性的关键所在。都市报时评作为媒体公共性的一种话语实践,在不同的层面上实践并建构着媒体公共性,而不同都市报时评之间的差异,对于媒体公共性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言论差异的存在表明,在政治控制和市场控制相似的环境中,行动者及其能动性在言论空间的建构中作用巨大,而多元和差异的媒体言论实践不仅有益于媒体的良性竞争,也为多元利益的表达和媒体公共性的建构提供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目前来看,国家政治权力强大,公民社会弱小,要实现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需要市场经济推动公民社会成长。但是,市场力量对媒体公共性有开拓和侵蚀的双重作用,都市报植根于市场,其时评公共性的表现是有限的、低层次的。

都市报时评公共性的提升,有赖于意见表达的“分”与“合”,这也成为都市报时评公共性建构的两条主要路径。

意见表达之“分”,意味着多元、差异的意见表达是公共性的基础,都市报时评应该扩大言论空间,丰富讨论话题,激活公众表达,反映个人和群体的多元利益。媒体要充分发挥实践主体的能动性,鼓励差异化的言论生态和多元意见的表达。同时,媒体应增强与知识分子、社会公众的联系与互动,实现媒体公共性的主体建构。

意见表达之“合”,意味着公共讨论的展开,共识的达成是公共性的核心目标,都市报时评应该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与网络舆论、公众舆论的融合互动,在社会联系和舆论整合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现实发展中,都市报时评出现了趋同化、舆论监督异地化、泡沫化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都市报时评脱离公众、脱离实际。媒体及其评论公共性的获得与彰显是与联系公众、服务公众的媒体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公众是媒体服务的目标,是媒体社会影响力的源泉,和公众的紧密联系与良性互动是媒体提升品质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报纸受众有所流失,独家新闻的生产日益困难,公众的意见表达也有了更加开放的平台,新媒体技术及网络舆论给传统媒体及其评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公共性的角度出发,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传统媒体会发现,新技术为传统媒体公共性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媒介融合、报网互动,都市报扩大了读者群,增加了用户黏性,获得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力。通过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运行机制,不同的媒体能够更紧密地联系公众,能够更好地实现服务于公共利益这一目标,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媒体之间的竞争与融合。借助自由开放的网络平台,都市报群体及不同时评作者之间可以建立广泛而经常的联系,共同的价值观可以逐步形成,个体、差异的言论空间可以逐步融合成为广泛而有共鸣的舆论场。

杨雨丹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