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东日报》
图9 1909年汕头埠地图
清朝末年,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祖国河山屡被列强侵略,1840年及1858年爆发的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国国门终被打开。1860年汕头开埠,1862年英国蒸汽轮船进入汕头港,1867年汕头跟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开通了蒸汽轮船航线,汕头港很快成为粤东及闽南地区重要的经贸港口。华工出洋再也不用到樟林港乘红头船,而是可以直接在汕头港乘坐机器轮船,归国的侨胞也多从国外乘坐蒸汽轮船到汕头,再转内地。欧美列强一方面通过汕头港做经贸生意,另一方面又在汕头埠建教堂,办学校,实行文化侵略。然而,随着汕头埠的开放,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融合,客观上也使汕头埠很快成为粤东地区的经济及文化中心。文化的交融、碰撞,自然也激发了人们思想的活跃和创新。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惨败,举国激愤。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为寻求兴邦之路,许多爱国志士主张变法维新。在汕头,一些有识之士,或办新学,或办报馆,目的都在于启发民智。
1901年,丘逢甲、温仲和、何寿朋、温廷敬等师友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以欧西新法教育青年”,开粤东新学先声。几乎与此同时,曾杏村、吴子寿等人利用汕头毗邻香港等地,海上交通便利的优势,采集香港、上海等地报纸,在汕头埠育善街开设阅报所,供人阅览10,并很快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读者,备受欢迎。
1902年5月3日,主张维新的知识人杨沅(季岳),以及何士果(寿朋)、陈云秋、温廷敬(丹铭)等人,在汕头育善街创办《岭东日报》。
《岭东日报》创办后,温廷敬被推举出任笔政,编辑先后还有曾杏村、苏大山、徐昌国等人。温廷敬和杨源都是清末潮汕主张变法维新的爱国人士,他们积极展开维新变法的宣传,主动介绍西欧政治制度以及发表对地方改革的意见。他们满怀救国救民的热忱,认为“论列时事乃报纸之天职”,因此报纸不仅注重时事新闻,遇有重大事件,则以专题逐日连续刊登,批评时政得失,抨击官僚腐败,大揭官场黑幕,配以短小犀利、尖锐泼辣的时评和短论,如光绪三十三年(1907)八月初四刊登的论说《论今日改革当以大赦党人为首义》。这些文章满怀救国救民的热忱,表达了当时潮汕爱国人士的政治思想动态,影响几乎遍及粤东各地,惊醒一大批在迷茫、黑暗中徘徊的立志救国救民之士,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成为潮汕报刊阵地上为革命奋勇作战、鼓吹呐喊的主将。
图10 八国联军自军舰转搭汽艇登岸
图11 《岭东日报》报头
当他们看清了“政府的昏瞀有加而无已,此塞彼决,随补随溃”的衰败景象,看清了清廷的所谓立宪,只是满纸虚矫讳饰之词,不过是借此以维护其专制统治,因而在时论中给予了揭露,指出“至今日危亡荐迫,犹且假立宪之名,为中央集权之策”,“以倡言预备立宪之世,益张其野蛮专制之威,九族之诛,公然出于口……”针对梁启超所写的为保皇派辩护的文章《论国体问题》,温廷敬在报上发表了《读梁氏议国体问题书后》一文,指出政体问题首先要看“合夫国民之公意,世界之潮流与否?”又指出“由君主而改民主者其势顺,由民主而复返君主者其势逆”。
鸦片战争后,美国大量招募华工入境,利用廉价劳动力在美国西部垦殖、采矿及修筑铁路。但19世纪80年代初美国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严重的失业问题引起国内广泛的工人运动。美国当局一方面血腥镇压本国工人罢工斗争,另一方面为转移矛盾,竟说美国工人之所以失业,是因为华工抢走了他们的饭碗,煽动排华。一时间华工财物被抢劫,房屋被烧毁,侨民生命遭到威胁,甚至华人入境亦经常受到种种刁难、欺凌和侮辱。清政府迫于广大华工、侨商要求,曾就排华事件向美国政府提出交涉,但是美国政府反而在光绪二十年(1894)迫使清政府签订《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表面声称保护寓美华侨,实际是使美国行之已久的限禁华工、歧视虐待华人的做法具体化、合法化。
图12 修筑铁路的美国华工
光绪三十年(1904)“禁约”十年期满,国内舆论和各界民众均要求废约,旅美华侨10余万人联名上书要求清政府同美国交涉废约问题。清政府照会美国驻京公使,声明“禁约”期满即行废止,应另订新约。
图13 1905年5月因美国拒不废除已经期满的《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一场大规模的反美运动在中国各地掀起,这是当时上海刊行的《抵制禁约记》小册子
美国政府拒绝中国修约的要求,执意继续保持原约,激起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初七(1905年5月10日),上海总商会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拒约办法,建议以两个月为期,若美国仍不允修改条约,则抵制美货。全体商董一致赞成,同时又分电各省及香港21埠商会或商务局,请其协力进行。国内各城市工商界以及海外华侨相继召开大会,响应上海总商会的建议,并印发传单广泛宣传,国内和海外华侨所办报刊亦纷纷发表抵制美约、不用美货的言论。
《岭东日报》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初四、初五、十三连续几天发表论说《论汕埠宜亟力争美禁约会》《论争禁约之要义》《为汕商拟争美约者告》等文章,号召潮汕商界、学界等配合上海绅商争“禁约”。时温廷敬在同文学堂任教,同文学堂师生见报道后,在温廷敬的带领下,发起反对美国迫害华工和抵制美货的运动,成立“废美条约会”,得到汕头埠商民的积极响应。他们编印《华工惨状记略》,分发各地宣传,使潮汕各地人民了解美帝国主义奴役华工的真相。
运动的迅猛发展,震动了帝国主义列强和清朝政府。美国多次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予以镇压。为使同文学堂不受拖累,温廷敬因此辞去同文学堂教职。
《岭东日报》不仅在国事等大事上紧贴时政,对地方人文文化亦关注有加。发表于光绪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1908年9月21日)的《论学堂急宜编定乡土教科书》一文指出,教育的宗旨就是要让学子懂得如何爱国,而热爱祖国首先就要热爱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泰西各国,无一学校不有其乡土教科书,非徒云地方教育也。因爱其乡,遂爱其国,推而至于全世界……教育得其序,人才有不辈出者乎。”“若吾国学生则不然,舍近以求远,屈己以就人。欧美斐澳,能举其名称;而德法英俄,亦能谈其掌故也。独于吾国之乡土,则懵然无一所知。”因此,及早推出乡土教材,不仅学部有责任,地方教育部门也可先行以地方志为教材取材用书,编写适宜地方中小学校的乡土教材。1909年2月,翁辉东编写的《潮州乡土历史》和《潮州乡土地理》两本乡土教科书出版,《岭东日报》连续十多期为其刊登广告。
宣统元年二月初一(1909年2月20日)的论说,题目为“论潮人之勇于事神昧于实益之非”。作者警醒氏对潮人沉迷于事神而不醒深感痛心疾首,“今者吾潮尚在睡梦之中,诸般实业未举……迷信之风日长。事神之兴益奢,每一神游所费,小则一万数千金,大则或至数十万金。竞相奢靡,倾家不计。省衣节食,专为是务”,一些地方甚而出现“强勒出花灯以及神派等恶俗”,“以为借神力保护,遂可不织而衣,不求而得”。潮人的这种“不以富强为竞争,而以事神为竞争,不以贫弱为可耻,而以事神不奢为可耻”的陋习如果不改变,将难以有富强之日。最后作者深深地叹息:“嗟呼,潮人之性质如是,故地方日穷,盗贼日众。苟能移此事神争先恐后之气魄,百折不搓之团体,转而为地方谋公益,则社会可文明。”
《岭东日报》的“潮嘉新闻”,亦常常报道同文学堂、金山学堂、韩山书院、景韩书院的教学情况以及各方捐资助学、助教、助校等善举。
1907年,温廷敬再次出任《岭东日报》笔政,他执掌《岭东日报》期间,提出报纸是“主持公论,开通风气”的工具,要做到有“裨国家之大局”,而不“捕风捉影,吹毛求疵”,更不能为了个人恩怨,便在报上“诋讦阴私,抚拾猥琐,任情毁誉,颠倒是非,或借颂扬以媚当局,或为恫喝以进苞苴,杨使升天,抑使入地”,都是“有损报品”的事。
为了方便“文字未深者”阅读,《岭东日报》于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十七(1905年2月20日)即第828期起,对报纸的论说和所有新闻文章均加圈断句,小说亦同样加圈,但谕旨之类和广告文字仍旧没加圈11。
《岭东日报》每期出8开白报纸4张8版,每张中缝留折,可折订成16开本的册子,每份售钱12文,无论“阅年阅月阅日均照每张十二文起算”。1903年起每份售价调整为18文,每月本埠定价4角5分,外埠定价5角,全年本埠定价4元6角,外埠定价5元。1904年2月起报价再次调整为每份售价25文,每月本埠定价6角,全年定价6元,外埠另加邮费。这之后到1909年停刊,每份零售价便没再调整,一直维持每份25文不变。
图14 《岭东日报》加圈断句的通告
图15 未裁切的《岭东日报》全张
《岭东日报》的八个版面中,如果正面是广告,背面就是新闻栏目。反之,若背面是广告,则正面就是新闻内容。报纸的内容分别设“论说”“上谕”“时事要闻”“潮嘉新闻”“本省新闻”“京省新闻”“外国新闻”“杂俎”“辕门钞”“电报”等栏目。1902年8月后,设“京钞”“专件”“来稿”“选述”“译报”(或译件),上述栏目为基本栏目。1903—1909年,《岭东日报》在不同年份还先后增设了“要件”“代论”或“译件代论”“专件代论”(1903年);“宫抄”“选录”“译电”“官场特电”(1904年);“译论”“译作”“南洋通信”(1905年);“谐谈”“文苑”“辕报”“牌示”“实业”“杂文”“奏折”“诗钟”(1906年);“谕旨”(1908年)“时评”“日本通信”(1909年)等。
1904年12月,《岭东日报》增设附张,辑录“海天杂俎”六卷、“白话丛录”六卷,在附张连载发表。此外,《岭东日报》还出版有不定期的《中外文编》。
《岭东日报》的出版时间比孙中山1900年初派陈少白在香港创办的《中国日报》晚不到两年,比1904年出版的《广东日报》和1905年出版的《有所谓报》等早期广东省报纸还早两到三年。应该说,《岭东日报》和《江辑译局日报》都是这一时期在广东境内出现的较早的地方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