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一
韶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为岭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宋代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所引《郡国志》言:“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两石相对,大小略均,有似双阙……昔舜帝游此石,奏韶乐,因以名之。”其实,“韶”字来源于“舜帝南巡奏韶乐”的千古美妙传说早在隋唐时期就已流传。隋开皇九年(589年),韶州以“韶”为州名,千百年来始终未改。此后,在中华大地上以“韶”命名的古城韶州成为岭南著名州府。迄今为止,韶关是唯一以“韶”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马坝人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十多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韶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石峡文化遗址的发掘又告诉人们,在四五千年前,这片区域已经与长江流域在经济文化方面有了密切的联系,及至秦破百越、收岭南,韶州成为岭南最早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和开发的地区之一。汉晋以降,珠玑先民持续南迁至珠江三角洲,衍成广府民系和广府文化。可以说,韶文化是岭南文化早期的一个主要源头。唐代著名文学家皇甫湜在为韶州作《韶阳楼记》时写道:“岭南属州以百数,韶州为大。”韶关作为广东北大门及粤北历史文化中心,自古就发挥了传输中原文化、弘扬岭南文化的先进作用。
韶关自古为岭南重镇,又是人杰地灵之都、山川灵秀之域。唐初,禅宗南派创始人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近四十年,述成了第一部中国化的佛家经典《六祖坛经》,形成了著名的禅宗文化。南北朝时期以勇猛刚烈著称的风烈将军侯安都,唐开元盛世名相、以风度名扬天下的张九龄,学深刚毅、文采拔萃、以风采而著名的北宋政治家余靖,明代抗倭名将陈璘,清代著名思想家廖燕等,都是受韶文化滋养的土生土长的韶州人杰。唐代大文豪韩愈,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南宋诗人杨万里、著名理学家朱熹、名臣文天祥,明代才子解缙、著名学者丘睿、理学家陈白沙、科学家徐光启、军事家袁崇焕,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朱彝尊,以及民国时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新中国创建者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一大批名人都在韶关留下了千古流芳的诗文和历史足迹。在中华世纪坛上铭刻的一百多位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人中有两位外国人,其中有一位是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也曾经于明代在韶关活动六年,对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古代相传“舜帝南巡奏韶乐”到岭南名州、历史文化名城,韶关经过代代相传,已经形成了岭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韶文化。因此,我们说,韶文化是指分布在粤北地区的、受历代行政区划和自然环境影响孕育滋生的一种有着较为突出特征的史志阶段的区域文化。简言之,韶关本土的历史文化就是韶文化。韶文化的核心是以“韶”为主的包容、和谐、善美的传统精神,其文化结构的主要元素是舜韶乐文化、客家文化、南禅宗佛教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瑶族文化、矿冶文化、山区生态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在文化形态上既表现了与岭南文化的同一性,又表现出自然与人文各方面的多元性和独特性。正是由于以上在地域特征、自然生态、族源构成等方面显示出的诸多特殊性,以“韶”为主题的韶文化才得以确立,并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不断融合发展。
二
韶文化是岭南文化中一个主要的文化类型。这个文化类型的特色在以石峡文化为代表的萌芽阶段已初现端倪,在秦代南越国及两汉以后步入发展阶段,曲江(又称曲红,因曲红岗得名)、始兴郡皆为当时岭南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特别是此地最富特色的以丹霞红岩为主的自然生态风光逐渐被人们发现,而且由于舜帝南巡,在岭南地区奏韶乐的历史传说,原名“曲红岗”的丹霞地貌被赋予“至美”、“至善”的韶乐精神,并命名为“韶石”:“隋平陈,为韶州,以韶石为名。”(唐初梁载言《十道志》)至此,以“韶”为核心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善美和合的韶乐人文精神在粤北地区被有机地结合起来,韶乐、韶石、韶州成为这一地区最响亮的文化符号。基于地方行政区划和自然环境特殊性而形成的区域文化———韶文化,在保留了岭南文化一般特征的同时,逐渐在粤北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结构、文化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
———舜帝韶乐文化。它不仅是韶关得名之源,而且有历史上一大批古建筑作为载体,以及隋唐以来历代史志和名人歌赋作为文献记录。韶乐的和谐善美精神在韶关地区的传播至少有千余年,是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统领其他文化要素的主导部分,也是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重要地方特色。之所以把粤北地区的文化称为“韶文化”,其主要原因正在于此。
———汉族移民文化、粤北客家文化、瑶族文化、疍民文化构成了韶文化的民族民系主体。特别是持续南迁的珠玑巷移民构成了日后广府民系的主体,对岭南和东南亚的开发影响深远。
———发源于韶关的南禅宗佛教文化及其他宗教文化构成了韶文化精神层面的重要补充。南禅宗文化使佛教比较彻底地中国化,影响超出岭南,波及全国甚至全世界。
———历史上,粤北古道交通文化和名人文化突出。粤北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之间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重要节点,而惠能、张九龄、余靖等都是岭南人杰,影响广泛。
———历史悠久的矿冶文化。韶关采矿历史久远、规模巨大,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淋铜法(湿法炼铜)”来大规模生产胆铜的地方。矿冶业延续至今,是韶关的重要经济命脉,也是韶关突出的城市文化特色和韶文化的突出特征。
———山区生态文化。地域居民秉承“天地同和”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基本保持良好,是韶文化特色的显现,也是今后韶关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及抗战时期的广东省委在韶关的革命活动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此外,孙中山以韶关为根据地二次誓师北伐,抗战初期广东省省会北迁韶关等也都是宝贵的历史财富。
上述文化结构、文化特征是韶文化的主要内涵,也是我们开展韶文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三
重视韶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弘扬,对岭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深入细致地挖掘和研究韶文化,可以有力地推动粤北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推动地方人文历史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岭南文化的固有内涵,促进岭南文化繁荣发展,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韶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提供理论依据和文化支撑。有鉴于此,韶关市和韶关学院于 2009年11月正式联合成立了韶文化研究院,现已拥有专职、兼职研究人员 40 多人,特聘文化顾问 10人。研究院成立以来,在韶关学院和韶关市委宣传部、韶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领导与支持下,积极开展地方文化历史研究与传播工作,先后获准设立广东省张九龄研究中心、广东省韶文化研究基地。2012年7月,经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文,研究院升格为广东地方特色文化(韶文化)研究基地,成为全省首批九大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之一。
本丛书即是该基地的初期研究成果。丛书的规模暂不限定,计划先用三年时间陆续推出几批著作。目前选题以历史文化为主,专注于与韶关有关的人、事和物,今后将逐渐扩大研究范围。
感谢韶关学院的党政领导和韶关市委宣传部、韶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本丛书立项、研究撰写和出版发行的支持与资助。特别感谢本丛书的各位作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本丛书得以付梓面世。暨南大学出版社对本丛书的出版发行给予了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是为序。
韶关市韶文化研究院
韶关学院韶文化研究院
广东地方特色文化(韶文化)研究基地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