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多元智能理论新理解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与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Dr.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八项天赋智能,包括: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自然观察、音乐、肢体动觉、人际沟通与个人内省智能。这个理论的提出,以全新智能的理念,为我们评价人的智能打开了一个新视角,引领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过往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何谓多元智能?起初说法不一。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类主要拥有两个心智的能力:快速了解原因与情境进行道德的选择。东方佛教哲学认为心智有三种品质:智慧、道德与反省,这三种品质引导人类在世界中正确观察、思考并行动。西方基督教哲学则认为:智能与学习不如信仰与虔诚重要。到文化复兴时代,许多思想家更关注的是智能对人类理性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自此,对人类心智能力的意义与影响展开的讨论与探索至今未绝。
中国学者王焕勋在其主编的《实用教育大词典》这本书中对能力、智力及智能概念是这样解释的: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特征、能力与知识、技能有密切的关系,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完成的;智力是人在获得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一个人智力的发展与先天素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有关;智能是智力与能力的总称。
关于智能,加德纳教授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有以下论述:“一种人类的心智能力,具备一系列问题解决能力,使个体能够解决他或她所遇到的真正的困难,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能够创造出有效的成果。同时也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潜能……”加德纳教授在其后发表的《多元智能理论论文集》中解释:“每个智能在文化中能分辨出智能的作用或终极的状态,在文化领域受重视并且对其生存很重要的那些能力……”后来概括为:在真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在自属的文化领域中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或提供有服务价值的能力。
对智能的性质和结构问题的讨论,“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能只是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学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整合的能力。随着心理学家们对智能的深入了解,最后提出“单因素说”和“多因素说”两种观点。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与探索,许多的心理学家逐渐认识到“单因素说”的局限性,确认了智能的“多因素说”,即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从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的“二因素说”(智能可以被分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到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的“三因素说”(智能可以被分为心智能力、具体智能和社会智能),再到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L.Thurstone)的“群因素说”(智能可以被分为计算、语词理解、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再到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的“智能三维结构模型说”(智能应该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考虑,共有150种智能因素)都提出智能是多元的。
直到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对于智能的性质和结构的研究有了更新的认识与发现。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J.Sternberg)也提出了智能的三元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三个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绝大多数人在这三个智能方面的表现不均衡,个体智能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能这三个方面的不同组合上。例如:有的孩子在创造能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敢于打破陈规、敢于挑战,但传统学科的成绩不太理想(R.J.Sternberg,1985)。与此同时,美国心理学家塞西(S.J.Ceci)提出了智能的领域独特性理论,认为每一学科领域或职业领域的活动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方式,因而从事不同科学领域研究的人或不同职业生涯工作的人在智能的活动方式上存在着差异。例如:历史学家、数学家和生物学家在智能方式上,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是不同的。
每一种智能都是一种处理某项特定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从人体生理学和心理学找出来的,一个智能或多个基本的讯息处理运作机制,能够用来处理特定领域的刺激,以达到智能的平衡发展。尽管心理学家们对智能结构的解剖与加德纳的观点并不相同,但加德纳从他们的观点中找到了对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持,这就是他们都认为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元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就是依照每一种问题解决技能而制定,因此只有人类中普遍存在的技能才会被考虑进去。这些技能必须与其文化相互配合,达成先天与后天的整合。除了希望打破智能一元化的支配,了解智能天生的多元化之外,更希望启发和培育人的多元智能,以有意义和有效率的方式激发各种智能,并激励多种智能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