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茶之书:一盏宋茶的技艺与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史上最尊贵茶的诞生

本朝之兴

岁修建溪之贡

龙团凤饼

名冠天下

《大观茶论》开篇即提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这个龙团凤饼到底是什么茶,能让宋徽宗如此自傲呢?

《茶经·六之饮》中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饼茶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陆羽造茶时,工艺被总结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叶蒸青后,简单地槌捣即焙火压饼。

北宋张舜民的《画墁录》记载,常衮在唐代贞元年中(785—805年)担任福建观察使兼建州刺史,在建州主持改革茶的制作工艺。他把槌捣的动作变成细细地研磨,研成膏状后再压成饼,“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茶”。常衮其实在783年就已经去世,他是在贞元之前的建中(780—783年)年间任职于福建,张舜民的资料可能有误,不过至少说明在唐中期研膏茶就已经出现了。

《惠山煮泉图》 明 钱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品茶图》 宋末元初 钱选(传)

一百多年后的唐末五代,徐寅写过一首《尚书惠蜡面茶》: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彼时建州产的茶被称为“蜡面茶”,这种茶点出的茶乳浓厚黏稠,和融化的蜡水相似。诗里提到团饼茶制作的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原材料采摘的时间,采摘时间提前到腊月或早春即开采茶芽,所以也有人将“蜡面茶”称之为“腊面茶”;二是蜡面茶的表面开始出现飞鹊图案。

保大四年,南唐灭闽国,将重要的茶产区建安收入囊中。第二年,下令建安开始贡茶。《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初造研膏,继造蜡面,既又制其佳者,号曰京铤”。蜡面茶算是研膏茶的升级版。

宋灭南唐后,建安茶区自然归属大宋。太平兴国(976—984年)年间,宋太宗下令在北苑特别置办带有龙凤图案的模子,所造茶饼表面皆有龙凤花纹,专供宫廷、朝臣饮用,用以区别百姓用茶。此茶一出,“蜡面降为下矣”。龙凤团饼茶可以被看作是蜡面茶的再升级。随着大宋国力的增长、士大夫阶级的加入,团饼茶的制作逐渐走向奢靡的巅峰。

北苑茶事石刻1048年 阿利摄

团饼茶制作有“始于丁谓,成于蔡君谟”之说。

咸平年间(998—1003年),丁谓担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督造龙凤团茶,他改良了龙凤团茶制作工艺,尤其狠抓早、快。丁谓的《北苑焙新茶并序》中写道:“社前十五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聚而造之,逼社即入贡。工甚大,造甚精。”社日一般在立春后五十多日,丁谓在社日前十五日,差不多惊蛰节气左右,就开始采茶制茶。为了赶工,每天要调动数千人工。茶制好后飞速送往京师开封。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丁谓从福建采茶到入贡河南,不过十几天时间。

庆历八年(1048年),福建转运使柯适刻立了茶事石刻。石刻现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高近4米、宽3米,共有碑文80字:

建州东,凤凰山,厥植宜茶。

惟北苑,太平兴国初,

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

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

北溪,属三十二焙。

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

后坎泉甘,宗之曰御泉。

前引二泉,曰龙凤池。

庆历戊子仲春朔柯适记。

团饼茶发展

蔡君谟即是蔡襄,他在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担任福建转运使。蔡襄改良了团茶的制式,他把过去一斤八饼的大团饼茶,改为一斤二十饼的小团饼茶。茶饼除了有圆形外,还有椭圆、菱形,甚至是花型,外面的龙凤图案也愈发精致,改良后的小龙凤团茶精致得像件艺术品。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如此描述小龙团:“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斋,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四人分之。”古代一斤为十六两,小龙团相当于0.8两一饼,值黄金二两,是黄金价值的2.5倍。按现在的黄金价格计算,小龙团差不多值五六十万元一斤。

欧阳修有幸得到过完整的一饼茶,根本就不舍得喝,没事拿出来看看,捧在手里把玩,涕泣不已,感激皇恩浩荡。

到宋徽宗时,贡茶几乎每年都有创新。密云龙、三色细芽、万寿龙芽、御苑玉芽等等,这些都是知名贡茶,“银线水芽”奢侈到原料只取早春芽茶里面最细嫩的一丝。正所谓“皇帝一盏茶,百姓三年粮”。如此制出的茶饼致密细腻、洁白如玉,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形容磨茶为“碎玉铿金”。

龙凤团茶声名远播,《契丹国志》里记载,“非团茶不纳也,非小团不贵也。”看来辽国的贵族对龙团凤饼也是推崇有加,尤其是小龙团。

经常有茶友问,宋代团饼茶属于绿茶还是白茶?

当代的六大类茶,是按制作工艺进行的分类,再加上花茶、紧压茶,基本已囊括了所有的制作工艺。不过宋代的团饼茶和这些工艺都不相同。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制作工艺去理解宋茶。

宋代团饼茶可以概括为:蒸青、研膏、微发酵饼茶。

《北苑别录》将制茶过程分为开焙、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八步。

开焙。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算是一个仪式,一般在惊蛰前三天开始。宋代的贡焙在北苑的凤凰山(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是日,官吏、茶农等共同上山,击鼓鸣金,高声呼喊“茶发芽,茶发芽”。梅尧臣的《次韵和再拜》有诗“先春喊山掐白萼,亦异鸟觜蜀客夸。”现今的福建南平建瓯市,现在每年春天,政府与茶农还在仿效古制进行喊山仪式。

采茶。宋人对采茶的时间和方法要求甚严。“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意思是只能拂晓时分采摘,一旦太阳出来,则会“鸣锣以聚之”,即像打仗一样,用敲锣来统一号令,一起收工,以避免有人为贪多超时采摘。这段时间非常短暂,所以经常出现千人闻鼓而动,蜂拥上山同采的状况。摘茶时,还规定必须以指甲掐断茶,绝不能用手指将茶芽揪下来。这是考虑人的手指有温度且会出汗,恐怕其与茶芽接触过多影响茶品。指甲掐断处会露出叶脉的横截面,为了防止该部位氧化发红而影响茶色,采茶人还要随身携带水罐,将茶芽投入其中,以阻挡氧化。

拣茶。采下的茶要精挑细选一下,摘去鱼叶、乌蒂、紫芽。鱼叶不去则有损茶味,乌蒂不去则会有损茶色。所挑出来的茶芽,以像针大小的水芽为上,小芽其次,而一枪一旗[1]再其次,剩下的皆不可用。挑拣过的茶皆为精品,且纤维状态趋同,才可进入下一步骤。

蒸茶。挑好的茶芽经过再三的洗涤之后,开始放入甑[2]内进行蒸汽杀青。蒸必须要适度,太过则颜色发黄,气味淡薄;蒸不熟则颜色发青,点茶时不易起沫,还会出现青草或桃仁之气。

榨茶。蒸好的茶被称作“茶黄”,需要立即用冷水淋洗几次冷却。榨茶分为两步:第一先用小榨去除水分,第二再把茶叶用布包起来,外层束以竹片,大榨去除膏汁。经过一晚压榨,茶中的膏汁才能完全除去,这些膏汁指的是让茶发苦发涩的物质,这时由于入榨时间较长,会出现轻微发酵的现象。

龙凤团茶 仿制于2020年

研茶。宋人把榨好的茶黄放入陶盆中研磨。摩擦会产生热量,使茶中的水分蒸发、变干,这被称之为“一水”。然后再注水研磨,再干,再注水……如此循环。给皇家最好的贡茶,要研磨至十六水。唐代的饼茶使用捣的方式,成茶多能看见茶纤维,而宋茶经过多次研磨,叶片几乎都变成细末,这为之后的磨茶点饮带来很大的方便。研茶极消耗体力,十二水以上的团茶,一名壮汉一天也只能研磨一饼。

造茶。研好的茶从研盆中取出,通过揉搓使其变得细腻均匀,然后放入模具中。这些模具有圆有方,图案有龙有凤。

过黄。制成的饼茶,先用大火烘焙,再以热气熏蒸,如此反复三次,最后再烘一宿。第二天用温火复烘。焙火时间的长短,要根据团饼茶的厚薄而定。最高级的贡茶甚至要连续焙火十五个晚上。焙火完毕,还要用热水在茶饼表面轻沾一下,迅速再放入密室狂扇,这样操作就会得到一饼色泽光洁的上好团茶。

范仲淹曾经写过一首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可以算是一部活色生香的采茶、制茶、斗茶纪录大片。全诗共二十一联289个字,一气呵成,生动有趣,读来酣畅淋漓。这首诗涉及了茶叶的产地、采摘、制作、斗茶、茶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一写出来就成了脍炙人口的佳作。我们从诗人的笔下,再感受一遍史上最尊贵茶的诞生。

《啜茶贴》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诗的前几句,描写的就是采茶制茶的过程。贡茶建茶,产自北苑,这种“奇茗”被看作是武夷仙人古来的馈赠。当时被称为正焙的核心产区壑源、凤凰山一带,临近建溪口,建溪因此成为重要的运输途径。每年春天来临,建溪水一解冻,忙碌的采茶季就开始了。

惊蛰春雷发动,家家户户开始上山采茶。这时候的茶才刚刚露出一点点的芽骨朵儿,像晶莹的小玉珠一样。茶工们采一个早晨,也铺不满裙边儿,即便如此,他们也必须按照规定制式,就地蒸青、研膏,制成团饼茶。

贡茶虽然很早就被进贡到京城,不过北苑的茶农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早早地就开始了民间的斗茶。烹水的茶鼎用首山铜,这句是形容斗茶茶器的珍贵,《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诗中中泠水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一水,这是来形容斗茶所用水的珍贵。所谓“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器与水直接影响到最终茶的品质。斗天下第一的建茶,当然也要选最顶级的器与水。最后用黄金碾子磨成细末,用上好的茶瓯点试。

建茶好到什么程度呢?它的味道如饮甘露,连佛家的灌顶醍醐都不在话下。茶香氤氲,散发出幽幽的兰芷香气,使人身心俱清。

斗胜的人,趾高气扬,就好像成了神仙,志得意满;输的人像打了败仗的将军,仿佛给人生带来了巨大的耻辱。茶之一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其功劳完全可媲美尧帝时期的仙草。

要说起茶的作用,那可太大了,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屈原喝了魂安,刘伶喝了解醉。商山丈人[3]、首阳先生[4],这些隐居在深山的人,如果有茶喝,就不必忙着去茹芝、采薇。卢仝作《七碗茶歌》,陆羽写《茶经》,本来是雅事,不过在范仲淹看来,他们则是完全被茶所折服,不得不来称赞。在范仲淹的这首斗茶诗里,向我们展示了茶的另外一种豪迈风范,让人读了荡气回肠。

诗人把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浓浓地写上了一笔。新茶一上市,马上就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新茶上,酒市、药市以往这些繁荣的交易市场都显得冷清起来。

诗人感叹,千好万好,不如啜上一口茶好,那才是真正的神仙生活。以往,民间的女子们都喜欢斗百草,赢家可以获得大量的财富,现在,男子有了点茶斗茶的喜好,再也不用去羡慕她们了。


[1]一枪一旗,出自《大观茶论·采择》,指一芽一叶的幼嫩茶叶。

[2]甑,是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底部有许多小孔,放在鬲(lì)上蒸食物。

[3]商山丈人,即“商山四皓”。秦末,东国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隐于商山。

[4]首阳先生,伯夷、叔齐隐于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