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低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与钠同时丧失,但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低于135mmol/L,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病因】
1.消化液持续性丧失,如反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或慢性肠梗阻使钠随着大量消化液而丧失。
2.大面积创面的慢性渗液。
3.肾排钠过多,如使用排钠性利尿剂(如利尿酸、氯噻酮等)后,未及时补给适量的钠盐。
4.等渗性缺水治疗时补充水分过多而忽略钠的补充。
【病理生理】
细胞外液的低渗状态,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从而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但此代偿调节结果会使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一旦循环血容量受影响,机体将牺牲体液渗透压,优先保持和恢复血容量。其表现为一方面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肾远曲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另一方面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若血容量继续减少超过上述代偿调节能力时,则将出现休克。由于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液体由处于低渗透压的细胞外液进入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细胞内,故细胞外液减少非常明显。
【临床表现】
低渗性缺水的主要特点是血容量下降,根据缺钠程度可分为三度。
1.轻度缺钠 血清钠在130~135mmol/L之间。患者出现疲乏、头晕、手足麻木、厌食、口渴不明显;尿量正常或增多,尿中Na+降低。
2.中度缺钠 血清钠在120~130mmol/L之间。患者除有以上临床表现外,还伴恶心、呕吐、脉搏细速、血压不稳定或下降、脉压差变小、浅静脉萎陷、视力模糊、站立性晕倒等;尿少,尿中几乎不含Na+和Cl-。
3.重度缺钠 血清钠在120mmol/L以下,常发生休克。患者神志不清、木僵;四肢痉挛性抽搐、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昏迷。
【辅助检查】
血清钠<135mmol/L;尿比重<1.010,尿Na+、Cl-明显减少;因血液浓缩,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及血尿素氮值均增高。
【治疗原则】
积极处理原发病,静脉输注高渗盐水或含钠溶液,以纠正细胞外液的低渗状态和补充血容量。轻、中度缺钠者,一般补充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或生理盐水。重度缺钠者,先输入晶体溶液,如复方氯化钠溶液、等渗盐水;后输入胶体溶液,如羟乙基酚、右旋糖酐和血浆;再静脉滴注高渗盐水,如5%氯化钠溶液,以进一步恢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低渗性缺水的补钠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需补钠量(mmol/L)=[正常血钠值(mmol/L)-测得血钠值(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必须强调的是,此公式仅作为补钠安全剂量的估计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