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本书就是要从中国文化与中医学的本源出发,探讨蕴藏在《伤寒论》中的道理。明白了道理,才知道圣人在极其复杂的疾病中为我们梳理出“六经辨证”这一极其高明而实用的体系是多么伟大。仲景是圣者,东汉的人物评论家何颙说他“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当为良医”。东汉时期的学风很盛,马融、郑玄等大儒讲学动辄数千人听讲,太学生多时达到三万多人,那时的学者们研究经学,热心政治,崇尚“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信条,研究范围包括了天文、地理、星象、易理等各个方面,《易经》等具有哲学思想的著作更是儒生的常识。所以我们不要用简单的思维来看仲景,我们应该看到仲景是用极其精深的思维创立了一个极简单的诊疗体系。而这也成了最大的遗憾,由于仲景没有说明这个极简模式背后的复杂思考,后人只能自己思考,但往往深度又不够,所以莫衷一是。这就相当于对《伤寒论》的生理基础没有统一标准,后人只是把它当作方书,也就是类似于病理及治疗理论。生理基础是让人知其所以然,而病理及治疗则偏重于知其然;方证学派类似于知其然,而试图阐明六经实质的气化学派则是要知其所以然。没有统一的生理基础去探讨这些,自然也就形成了莫衷一是的各种学派,历来研究《伤寒论》的著作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是致命的。
大道至简,六经辨证也不复杂,但为了说明这个极其简单的辨证体系,我们却不得不调动我们的思维,用相对复杂的语言把它说清楚。或许你不认同仲景已经把这些都考虑到了,但即便是把这些看作是后来者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可呢?经典就是要在不同的时代重新阐释,每个人说的仲景的意思其实是自己的意思。
这就如同佛法,本来就是为了让人证空性而解脱,很简单。可为了说明白这件事,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后世甚至有三藏十二部的大编纂,何其复杂。若读者能在读《伤寒论》原文时,如迦叶尊者般破颜而笑,那就不必跟随本书的脚步去浪费光阴。如若不能,则不妨花些时间经过一番探寻,最终仍是会得到一个简单的纲领,用的还是仲景方,但境界和层次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这一旅途上风光究竟如何,则各位读者只能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了。
本书所论,很多地方触及了中医学的根本问题,甚至也可以说牵涉了中医的“三藏十二部”,不会是个轻松的旅程,但这有什么办法呢?恩格斯曾说:“在很多学术领域,往往进门就是一片布满荆棘的沼泽地,你必须花点心思和力气穿过去,接下来就是平坦的开阔地带。”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去穿过通往中医殿堂的“布满荆棘的沼泽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