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宋金元时期
1.中医儿科理论体系和脏腑辨证体系的建立 北宋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其对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把小儿生理特点概括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把小儿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从而奠定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理论基础。重视望诊是宋代儿科诊断的一大特点。钱乙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首次提出了小儿“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其亦倡导“脾胃虚衰,诸邪遂生”说,强调治疗儿科疾病宜顾护小儿脾胃。其在《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理论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等,并用寒热虚实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以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继以确定五脏补泻治则,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施术,成为中医儿科辨证论治最重要的方法。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对儿科各类疾病广泛收录论述,包括多种先天性疾病。首次提出了小儿的年龄范围,曰:“以今时言之,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书中强调望色的重要性。南宋刘昉等在《幼幼新书》中首次提出了虎口三关指纹法,以指纹颜色主候病证,以指纹显现部位的不同预示疾病轻重。
宋代儿科医家非常重视内外因在小儿发病中的作用。《圣济总录》首创小儿致病的“三因学说”。书曰:“得诸胎中”“得诸感袭”“乳哺不节”是导致小儿发生疾病的三大因素。杨仁斋则提出:“小儿受病多生于热,热则生痰,痰,诸病之根也。”强调了“热”在小儿病因学上的重要性以及“痰”在小儿病机转化中的突出地位,因而有“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的小儿养育保健法。
在儿科学术领域,宋代开始出现了温补与寒凉两大流派。清代吴鞠通就此做了精辟的论述:“痘科首推钱仲阳、陈文中二家,钱主寒凉,陈主温热……二家之学,似乎相背,其实相需,实为万世治痘立宗旨。”此论给人以启迪,即寒热不可偏废,不可偏执。
“纯阳”说主要从小儿的生长发育旺盛,发病之后容易化热化火,以及治疗宜清凉来阐述小儿的体质特点。《圣济总录·小儿风热》曰:“小儿体性纯阳,热气自盛,或因触犯风邪,与热气相搏,外客皮毛,内壅心肺,其状恶风壮热,胸膈烦闷,目涩多渴是也。”北宋时期已认识到食治在小儿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如《太平圣惠方·食治论》曰:“夫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清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适情遣病者,可谓上工矣。”
金元四大家在儿科方面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在病因方面,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小儿内因发病说;张从正提出了邪气侵袭的小儿外因发病说,其认为小儿柔弱,凡治小儿之法,不可用极寒极热之药及峻补峻泻之剂,应注意顾护小儿脾胃。在病机方面,刘河间提出了“六气皆可化火”的观点,扩大了火热病证的范畴,火热成为小儿疾病病初转化的重要因素。
金元时期小儿诊法则发展为以望诊、切诊并重为主流。元代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指出,诊断小儿疾患必须详细审察,尤以望诊为主,还须脉形合参,才能全面,方不致误。曰:“三岁之上小儿,以色合脉,尤其为妙。”此时期,还出现了新的儿科诊法,如望小儿眼神法、察齿法、按小儿胸腹法等。元代危亦林认识到小儿疾病诊断不同于成人,应详辨分明,治之之道,当观形,察色,听声,切脉。其在《世医得效方》中提出:“为医之道,大方脉为难,活幼尤难……兼之口不能言,手不能指,疾痛之莫知,非观形察色,听声切脉,究其病源,详其阴阳表里虚实而能疗之。”
金元时期的食疗方法渐趋成熟。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序》曰:“谓其医者,先晓病源,知其所犯,先以食疗,不瘥,然后命药,十去其九。”该书不仅是饮食卫生与食疗的专书,亦是一部有价值的古代食谱。
2.中医推拿理论得到系统整理与总结 宋代非常重视推拿理论的系统整理与总结。如《圣济总录·按摩》首先对按摩的含义及按与摩的区别进行了阐述:“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其次,书中对推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剽悍者有所归宿。”另外,该书还论述了推拿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指出了“按之痛止”“按之无益”“按之痛甚”“按之快然”的适用范围,此为后世推拿重视诊断及辨证施术指明了方向。
3.推拿广泛应用于儿科疾病的防治 宋金元时期推拿主要用于骨伤科和儿科疾病的治疗,此为明清时期正骨推拿与小儿推拿学科分化奠定了基础。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夜啼论》曰:“治小儿夜啼,至明则安……又母用手掩入儿脐中,及摩儿头脊,大验。”
金代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将推拿列为汗法之一。书曰:“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并将“邪去而元气自复”的理论与儿科针灸相结合,用刺血法治疗小儿病证。宋代记载了治疗小儿疾病的推拿方法。《苏沈良方·治褓中小儿脐风》曰:“上视小儿上下断,及当口中心处,若有白色如红豆大,此病发之候也,急以指爪正当中掏之……此翁治儿应手皆效。”
综上所述,中医儿科理论体系形成于宋代,推拿也于宋代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此为明代小儿推拿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