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代温州经济环境与永嘉医派
宋室南渡后,温州人口猛增,北宋崇宁(1102—1106)间,温州有户119640,有口262710;至南宋淳熙(1174—1189),温州户数增至170035,人口增至910657,七八十年间,人口增加数倍。温州当时实行定额地租的租佃制,由地主将田地租赁给农民耕种,收成时收取定额租谷,农民有了比前代较多的人身自由,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力增多,积极性提高,使农田面积大幅度增加,水利设施改善,品种改善,技术进步,农业单产大幅度提高。当时“上田收米三石,次等二石”,最高者可达四五石米,这是很高的产量水平,即使至20世纪中前期仍不过如此。同时,蚕桑、果树、甘蔗、蔬菜等业都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尤以柑橘最为有名,瓯柑早就是名品贡物,曾任温州知府的韩彦直曾有《橘录》一书,盛赞瓯柑之美,也总结了柑橘的栽培经验,是世界上最早的柑橘栽培专著。当时农村中也已经出现雇工现象,这是经济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温州农业生产的发达,大大推动了手工业生产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温州的官私手工业也得到高度发展。官营的造船业与明州(今宁波)同列全国首位,最高峰时,年造船六百艘,不但数量多,性能和质量也很先进,能造战舰和远洋船舶。民间私营造船业也很发达,“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牟利而已”。温州漆器名倾一时,工艺精美绝伦,号称全国第一,除运销江苏、福建、河南等地外,还远销东南亚各国。宋代温州还是全国九个造纸业中心之一,所产蠲纸是东南名纸,质量上乘,足与徽州澄心堂宣纸媲美,首都临安有专卖店,并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制瓷业发达,产品品种繁多,有青瓷、白瓷、黑瓷,还有青褐花瓷、褐色彩绘瓷等,除饮食器皿外,有专供欣赏的瓶壶、文具、茶具等。近代发现并确认的宋代窑址有四五十处之多,多处于交通便利的江边海滨,内外贸易方便。温州瓷器除运销国内,还远销东南亚、印度,以至非洲等地。温州丝织业闻名东南,瓯绸与杭纺、湖绉、潞绸、东茧、广葛等齐名,“温克丝之名偏东南,言衣者必资焉。精好夺绮彀,他郡贵之”,流行全国各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丝织业已出现“机户”,这在宋代两浙是非常罕见的。温州知府杨简离任时,“去之日,老稚累累争扶拥遮道……有机户,尝遭徒,亦手织锦字大帷颂德政”。机户是宋代纺织业中小型作坊和机织家庭的专称,以家庭为单位,备有主要生产工具织机,采购原料,生产、出卖丝织产品,属独立手工业者。这说明丝织业的生产方式已居全国先进地位,已脱离农业而独立存在,农业、手工业的发达,雇工、独立手工业者的出现,促使城乡商品经济发展。温州州治——永嘉县城非常繁华,北宋时,知州杨蟠有诗描写这个东瓯名城:“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南宋时,商业更趋发达,人口急剧增多,街巷纵横,市肆林立,市区扩大,城市周围兴起四个“厢”:望京厢、城南厢、集云厢、广化厢,面积相当于旧城区。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照曾描写县城人口:“十万人家城里住,少闻人有对面山。”商业繁盛,商人众多,人称“其货纤靡,其人多贾”,北宋时的商税就高达二万五千多贯,是全国各县平均商税的七倍;南宋当然更多,虽无正式的直接资料,但从农村八镇中瑞安、永安、柳市、前仓四镇即有商税合计高达一万四千五百六十多贯来推测,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来温经商的不仅有本国各地商人,还有日本商人。海上运输和海外贸易发达,绍兴元年(1131)已正式设立市舶务,类似现代的海关,以管理对外贸易事宜。
经济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医药业发展、医学进步只能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医学属社会消费性的行业,无论是医学人才的培养,从业人员维持生活、更新知识、提高技艺的费用,还有药材的耗用,不能不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温州农、工、商业兴盛,城镇经济繁荣,社会分工深化,流动人口增多,都为医药业和医药学的发展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这一切成为永嘉医派产生、生长的适宜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