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危急关头当断则断
和则养虎为患,战则可能一败涂地,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和“三藩”咄咄逼人的气势,康熙力排众议,不顾那些唯恐一旦失败丢掉荣华富贵的大臣的反对,力主一战,以求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表现了一位高明政治家深远的眼光和气魄。
三藩是指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个藩王,他们分别盘踞在云南、广东、福建三个省区。三个藩王在明末清初先后降清,为清兵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尚可喜和耿仲明也分别被授予平南王和靖南王的封号。
尚可喜因为年老多病,已把藩事交给儿子尚之信主持。尚之信残忍狂暴,酗酒嗜杀,连老子也不放在眼里。他曾经割下行人的肉喂狗,甚至无故刺死尚可喜派来送信的宫监取乐。尚可喜担心儿子早晚会闹出事来,同时也不甘心受他的挟制,便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春上书,请求回辽东老家养老。早已有撤藩打算的康熙遂命令撤掉尚藩,将其全部兵士撤回原籍。消息传来,吴三桂和已承袭靖南王爵号的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都慌恐不安,他们也上书假意要求撤藩,来试探朝廷的动向。
康熙召集了众臣议定撤藩之事。大部分人持反对意见,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坚决主张撤藩。二十岁的康熙皇帝力排众议,做出了最后裁决:“从其所请,将三藩全部迁到山海关外。”他指出,三藩王手中都握有重兵,已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吴三桂等人怀有野心,蓄谋已久,如果不及早除掉三藩,势必养虎遗患,危害天下。
吴三桂当年为了报家仇而勾引清军入关屠杀农民起义军,从而使清兵得以长驱直入。他事明却叛明,降清又心怀异志。镇守云南后,吴三桂利用独占一方的特权,招降纳叛,横征暴敛,不断扩充实力,在三藩中势力最大。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他以藩府名义任命的官员,吏、兵二部不得干预,他推荐的被称为“西选”的官员遍及天下。凡要害地方,他都千方百计安插进自己的死党。他的儿子吴应熊被召为皇太极之女的额附(即驸马),从而成为吴三桂安插在京城的耳目。吴三桂属下有五十三佐领、士兵一万多人。每年朝廷向吴藩支付的俸饷就达九百多万两白银。吴三桂还自行征税、开矿、铸钱,与西藏互市茶马,聚敛财富,秣马厉兵。诡计多端的吴三桂在加紧准备叛乱的同时怕露出马脚,佯作大兴土木,搜罗美女,做出安于享乐、胸无大志的样子来混淆视听,实际上暗中加紧操练,待机而动。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冬,关于撤藩的旨意传来,吴三桂认为再不起事就晚了,而且他认为已准备完毕,于是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举起“兴明讨虏”的旗帜,公开叛乱。
吴三桂公开叛乱后,他分布在各地的党羽纷纷响应。各地的告急文书频频传至京城,举朝震惊。原来反对撤藩的人乘机诋毁,认为吴氏叛乱是撤藩引发的。大学士索额图竟要求杀主张撤藩的明珠等人以谢叛逆。年轻的康熙皇帝临危不惧,严厉驳斥了这些护藩的论调。他说:“三藩势焰日炽,撤亦反,不撤亦反,因此决不仿效汉景帝诛晁错以平七国之乱的做法。”随后,康熙下达了武装平叛的命令。
这时其他两藩也举起了反旗,一时战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康熙想:吴三桂是三藩之乱的祸首,灭掉吴三桂,其他叛军就会不打自散,于是他确定了重点打击吴三桂的策略。康熙任命勒尔锦为靖寇大将军,命令他由湖南进剿叛军,严防叛军东犯湖广;又派将军瓦尔洛进驻四川,断绝叛军入蜀之路;同时命莫洛率兵驻扎西安,阻止叛军进兵西北。
曾经嚣张一时的吴三桂在康熙周密的部署和接连打击之下,见大势已去,还想垂死挣扎,急急忙忙演出了登基称帝的丑剧。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三月,吴三桂派人在衡阳草草修建了百余间庐舍,用黄漆涂刷房顶权做皇宫。谁知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把庐舍吹倒一半,瓦上的黄漆也被大雨淋坏,吴三桂非常懊恼,只得潦草成礼。三月十八日,他匆匆登上了临时搭成的祭坛祭祀天地,改国号为周。而此时,清军的攻势却更加锐不可当,吴氏小王朝日益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年已六十七岁的吴三桂惶惶不可终日,突患中风噎嗝症死去,仅仅做了不到五个月的“皇帝”。吴三桂死后,由孙子吴世璠继皇位。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康熙下令清军分三路进军吴三桂的老巢云南,向叛军发起总攻。不久清军攻入云南,将叛军的老巢昆明包围得水泄不通,守军大都投降,吴世璠走投无路,最后只好穿戴着皇帝衣冠服毒自杀。
没过多久,其他“三藩”的叛乱也被清军平定了下来。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历时八年、祸及大半个中国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了。
康熙危急关头当断则断的大智大勇,造就了清王朝两百年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