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3 现代人机工程学

20世纪60年代,欧美各国进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活动空间也拓展到深空、深海等航空航天与深海环境,由此也拓展了人机工程学的研究领域。例如,在宇航技术的研究中,提出人在失重情况下如何操作设备、人在超重情况下的感觉如何等新问题。又如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以及各种自动装置的广泛使用,使人、机关系更趋复杂。同时,在科学领域中,由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人体科学等学科中新理论的建立,在该学科中应用“新三论”来进行人机系统的研究便应运而生。所有这一切,不仅给人机工程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新的实验场所,也给该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从而促使人机工程学进入了系统的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可以称为现代人机工程学发展阶段。

随着人机工程学所涉及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从事该学科研究的专家所涉及的专业和学科也就越来越多,主要有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工业卫生学、工业与工程设计、工作研究、建筑与照明工程等专业领域。IEA指出,现代人机工程学有以下3个特点。

(1)不同于传统人机工程学研究中着眼于选择和训练特定的人,使之适应工作要求,现代人机工程学着眼于机械装备的设计,使机械的操作不超出人的能力界限。强调机适应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2)密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严密计划设定的广泛实验性研究,尽可能利用所掌握的基本原理,进行具体的机械装备设计。

(3)力求使实验心理学、生理学、功能解剖学等学科的专家与物理学、数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密切合作。

现代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方向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最适合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使人、机、环境系统相协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佳综合效能。

由于人机工程学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各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从而引起各学科专家、学者的关注。1961年,国际人类工效学学会正式成立,该学术组织为推动各国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人机工程学学科在我国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我国于1989年正式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CES),并于2009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17届国际人类工效学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