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给光绪看病
戊戌政变后第五天,即1898年9月25日,清廷下发了一道千古罕见的谕旨,据《上谕档》,内容是这样的:
朕躬自四月以来,屡有不适,调治日久,尚无大效。京外如有精通医理之人,及著内外臣工,切实保荐候旨。其现在外省者,即日驰送来京,毋稍延缓。
皇帝病了,还广泛寻觅良医,还向全国公开了,这道非同寻常的谕旨引发了坊间各种猜测。皇帝的健康历来是国家的高度机密,保密还来不及。此番突然对外公开,史上罕有,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就在大家纷纷猜测之际,9月28日,京城集中处斩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彻底宣告失败,一股肃杀之气弥漫着京城。
在这个当口,光绪皇帝公开说自己患重病,鬼才相信。光绪只有27岁,作为皇帝,正当青春年少。虽然他自小身体有些弱,但是还不至于糟糕到如此地步。是光绪主动对外宣布自己的病情,还是迫于慈禧的指令呢?从二人的关系来看,光绪无疑是受到了慈禧的逼迫。也就是说,这道谕旨很可能是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的。
光绪病情公布后,流言四起,甚至纷纷传言光绪已经死了。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为此痛哭流涕,他说:“上一片热心,惜无老成主持之,故致蹶败,此大臣之过也。”
那些西方列强由于有利益在华,对光绪公布病情也高度关注,英国驻华公使还向本国政府发出了中国皇帝已死的电报,让英国方面顿感不安。
北京城的十月,枫叶飘零,有一种秋天的宁静美。
但紫禁城里传来的阵阵惨叫声打破了这种宁静。
惨叫的正是光绪与珍妃身边的太监,一共14名。他们被抓捕的罪名分别是“干预国政,搅乱大内,来往串通是非”,其中五名太监被活活打死。身边太监的一声声惨叫让光绪听着不寒而栗。
打狗不看主人,慈禧的目的很明显。
光绪居住的瀛台外面,陆续出现了很多施工人员。有人在搭建板房,有人在瀛台两旁的楼梯砌砖,还有人在清理周边湖里的淤泥。
光绪望着窗外,面无表情。
这是慈禧幽禁光绪的开始。瀛台周围搭建板房,以供监视人员居住。瀛台两旁楼梯砌砖进行封堵,以防光绪逃跑;周边湖里清理淤泥,是想让湖水更深。
稍后的隆冬时节,平静的湖面开始结冰。慈禧立即吩咐内务府管理园林的部门——奉宸苑,派人尽快将瀛台周围的冰面凿开一丈余,必须见到亮水。平日要增加人手,绝对不能冰冻。奉宸苑不敢怠慢,立即派十余人拿着冰镩凿冰。
还有更夸张的。慈禧曾专门下达懿旨:“皇上若要响器家伙等,先请旨后传。”光绪想要锣鼓乐器,娱乐消遣,都必须得到慈禧的批准。
1900年的瀛台
被幽禁的光绪连娱乐消遣的权利都被控制了。
一次,他看到水面上有鸟飞来飞去,便突发奇想,要用弹弓打鸟。有小太监便给光绪制作了一个弹弓,光绪玩得不亦乐乎。
谁知,此事很快被慈禧知道了。慈禧认为,是有人在引导皇上淫乐。追问之下,那个小太监跳湖自杀了。
后来,光绪又迷上了西洋钟表。西洋钟表个个精美,玲珑小巧,钟表的奥妙对光绪有很大的吸引力,“嘀嗒嘀嗒”的声音让他非常着迷。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他常常会把钟表拆卸后,再装上。时间一长,光绪竟也可以修理钟表了。
光绪痴迷钟表,在慈禧看来,是皇上与自己拼时间。慈禧比光绪大36岁,正常来说,慈禧会死在光绪前边。
不过,对光绪的严密控制并不影响慈禧对外秀和谐。
社会上流传着两宫关系不睦、光绪已经死亡的各种传闻,慈禧择机进行了辟谣。在接见外国使节时,慈禧特意让光绪出席,且在外国人面前营造一种两宫和谐的氛围。
11月5日,日本公使矢野文雄在仪鸾殿拜见慈禧。慈禧让光绪一同出席,并为光绪与矢野文雄提供对话机会。矢野文雄注意到,慈禧笑容可掬,光绪笑得比较勉强。
12月13日,慈禧接见各国驻京公使夫人,光绪依然隆重出席。场面盛大,气氛活跃,光绪与各公使夫人一一握手、问候。公使夫人们发现,光绪精神状态不错,根本不像患有重病的样子。
两宫和谐,政治稳定,是慈禧极力对外展示的清廷局面。但慈禧精心打造的两宫形象显然不那么让人信服。
外界慢慢意识到,“光绪患病”只是慈禧废除皇帝的第一步。慈禧毕竟老谋深算,在走出这一步前,也还要观察各界的反应。
不主张废除皇帝的荣禄向慈禧建议,可以通过自己的名义试探一下各地督抚的口风。荣禄秘密致电各地督抚,委婉打探对废除光绪的想法。果然,有人立即跳出来反对。这个人就是为光绪哭泣的两江总督刘坤一。他本来想与朝廷重臣张之洞联合上奏的,结果张之洞因为顾虑太多,最终放弃了。
虽有人反对,慈禧却不动声色。
帝国各地的权臣们大概都了解慈禧的心思,纷纷推荐名医,如山东巡抚张汝梅上奏,推荐山西汾州府张兰镇同知朱焜;两广总督谭忠麟上奏,推荐惠州知府卢秉政;广州将军寿荫上奏,推荐广东驻防汉军监生门定鳌。然而不是每个督抚都肯积极行动,江苏、湖北、山西、陕西等地督抚就选择观望。山西督抚就说,自己本想举荐的名医已被山东官员举荐了;陕西督抚说,经过大量走访,虽觅得良医,但无奈其已年过八旬,身体欠佳,无法进京。
奇怪的是,各地大员推荐的名医都是官员。名为医生,实则更是眼线。可以借机观察宫中的虚实,了解清廷的动向,也只有官员才具备这种敏锐的观察力。
10月15日,卢秉政、庄守和、朱焜、李德昌、陈秉钧、范绍相等六位名医在军机处报到完毕。他们在总管内务大臣的带领下正式进宫诊病。这一日,光绪居住的瀛台涵元殿内,既热闹又安静。热闹的是,六位名医排队给皇帝看病。安静的是,所有大臣、太监、宫女都小心谨慎,生怕惊扰了皇帝,更怕影响名医诊病。
名医们一个一个轮番进入光绪房间,每人诊病时间大约半个小时。如此这般,每个名医均要连诊数日。一个名医诊病出来后,根据规定,当即独立写下诊断结果,并给出治疗方案。各自诊断完,再集中会诊,给出统一意见,由此形成最终诊断结果,呈报慈禧。诊病完毕,全体名医出宫候命。
名医集体会诊,光绪到底得了什么病呢?清廷将光绪的脉案秘密下发给各衙门主要官员传阅。据清内务府史料《奉宸苑值宿档》,内容是这样的:
左右寸细软,左关微弦而数,右关虚数,左尺细数,右尺数而无力。症属肝肾久亏,脾胃均弱。昨夜前半夜未眠,后半夜眠不甚沉。昨晚大便一次溏涤,今早大便二次稀溏,色白兼有糟粕未化。少腹气坠,有时头晕眼涩,耳鸣而塞,口渴咽干,时或作痒,咳嗽少痰,腰疼,腿膝无力,麻木空疼。神倦喜卧,小便频数,色白而少。气怯徽言,语多则牵引少腹作抽。时或牙疼口疮,手指作胀,常常恶寒,有时胸满嘈杂作呕。面色晃白,左颧色青而滞,右颧淡白。下部潮湿寒凉,夜梦闻金声则遗精或滑精,有时似滑未滑。躺卧难于转侧,不能久坐久立,不耐劳累。总由心肾不交,肝气郁结,阴不潜阳,虚热上蒸于肺,中气不足,升降失司。至于梦闻金声遗精,此心不藏神、肾不藏精、肺不藏魄所致。
总之,皇帝病得不轻,后果很严重。西方列强对中国皇帝病情的关注也在意料之中。在光绪公开病情的前两天,也就是9月23日,英国驻上海总领事白利南向英国政府报告说,光绪死了。英国政府责成驻华公使窦纳乐立即了解详细情况。当光绪广泛征集名医时,窦纳乐就觉得其中有蹊跷,便向总理衙门询问皇帝的病情。
外国人为啥这么关心中国皇帝的病情呢?因为事关其在华的巨大利益。如果光绪死了,保守势力上台,难保列强们的利益不受损。另外,清廷的政治一向是神秘而不透明的,列强们也非常不放心。
就在全国名医进京为光绪看病的同一天(10月15日),庆亲王奕劻带领总理衙门的大臣主动拜会窦纳乐并解释情况。窦纳乐立即建议,希望外国医生能参与光绪疾病的诊治。慈禧多多少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自然也不希望外国干预。但反复衡量过后,也只好答应此要求。
拖延了三天。10月18日,一个金发碧眼的洋人,带着药箱进入了戒备森严的宫中。这个人就是法国医生多德福。
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诊病,多德福走了出来。内务府大臣迫切地想知道诊断结果,多德福只是报以微笑,回答说要等化验结果出来才能答复。
据清内务府史料《奉宸苑值宿档》,两天后,根据多德福的诊断结果,光绪的身体状况是这样的:
体质衰弱、明显消瘦、精神不振、面色苍白。食欲尚好,但消化缓慢,轻度腹泻。排泄物呈白色,且未完全消化,频繁呕吐。气闷导致呼吸不均匀,发作时更显焦虑。肺部听诊未见异常。血循环不好,常出现紊乱。脉弱而频数,头痛,胸闷热。耳鸣、头晕,站立困难。腿、膝部明显发凉,手指触觉不明显,小腿痉挛,全身发痒,轻度耳聋、目光迟钝。腰痛,尿频。尿液白而透明,尿量不大。化验未见蛋白,尿浓度减淡。陛下尿频,量少,24小时内尿量低于正常尿量。陛下强调遗精常发生在夜间,之后出现快感。这类梦遗,多由白日自觉勃起功能减退所致。
最终,多德福认为,光绪皇帝的病是“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当时的中国人根本没听说过。肾炎是什么鬼?多德福同时给出了治疗方案,他认为,此病问题不大,只需进行调养即可。他开出的方子是,喝牛奶。多德福要求,每天要喝3~4升牛奶,牛奶中加50克乳糖,如此坚持数月。同时,辅以洋地黄粉。一旦身体好转,遗精问题自然会消失。
就在多德福公布诊断结果的时候,中国的名医们仍然每天进宫中为光绪诊治。他们也为光绪开出了药方:“治拟中培脾胃,下固肾真,上清肺气,滋养肝阴之方,以图缓效。今议用八珍麦味地黄汤加减调理。”
当中外两份不同诊断结果全部呈到慈禧案前时,慈禧沉默了很久。窦纳乐致电英国政府,称中国皇帝的身体只是微恙,并不影响治国理政。但慈禧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她没有采纳西医的方案,而是选择了继续让光绪“大病在床”。
与此同时,慈禧多次在仪鸾殿秘密召见“溥”字辈幼童,开始物色皇储。慈禧废帝立储的计划仍在加紧推进。1900年1月24日的立储事件,只不过是慈禧这一计划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