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鲻鱼
一
家乡有渔谣,“正月雪里梅,二月桃花鲻,三月鲳鱼熬蒜心,四月鳓鱼勿刨鳞”。春三月,东海岸的风带着些微的暖湿,山野竹笋已肥白,竹外桃花三两枝,这个时候,不来条鲻鱼尝鲜,未免太辜负春天了。
赏桃,品茗,食鲻,赋诗,是旧时江南文人的春日雅事。在食鱼上,素有“春鲻夏鳎”之说,东海鲻鱼在桃花时节,肉质最是丰腴肥美,夏日炎炎,则要吃鳎鱼。除了春日食鲻鱼,每年立冬前后,也是食鲻鱼的好时节,冬日里的鲻鱼,腹背皆腴,格外肥嫩。
在家乡,鲻鱼是寻常不过的海味,从它的名字,大概可以推断出它的长相。郝懿行《记海错》云:“鲻之言缁也,其色青黑而目亦青。”缁,即黑色,古代的黑色朝服就称为缁衣。鲻鱼还有好几个小名,乌鱼、乌支、乌头、黑耳鲻、白眼、白眼棱鱼之类。
鲻鱼的头,短而平扁,身材像个棒槌,背部青黑,上半部有几条黑色纵带。眼睛大而圆,眼珠外一圈颜色发白,看上去像是白眼,有些地方索性把鲻鱼称为白眼鱼,让我想到八大山人画的鱼,在八大山人的画笔下,鱼的眼珠子总是向上翻,以白眼示人,一副桀骜不驯的神态,怪异晦涩中,隐含苦痛。八大山人作为明代宗室子孙,明灭清兴,他不肯臣服于新王朝,画翻白眼的鱼表示内心的不满与愤怒。我觉得他还可以在家里挂一尾鲻鱼,以此明志。
二
鲻鱼、鲈鱼、鲥鱼,这三种鱼,经常被人拿来一比高下。鲥鱼鲜美,为达官贵人所喜爱,它多刺,有拒人千里的清高。至于鲈鱼,它的一举一动已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莼鲈之思,成了“乡愁”的代名词,味道反倒是其次。
我倒是喜欢鲻鱼,不挑食,连泥巴都吃,味美,少刺。套用鲁迅先生的话,吃的是泥,长的却是一身好肉。去掉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单论美味,比起鲈鱼,它更胜一筹。鲻鱼有“鲥舅”之称,可见其味道,也是胜过鲥鱼的。
三国时,吴王想吃鲜美的鲻鱼片,方士介象道,这容易。他在殿前挖一土坑,灌满水,果然钓到一条大鲻鱼,切成雪白的生鱼片,又让仆人骑上竹竿,到千里之外的蜀地买来蜀姜当调料,吃得吴王眉开眼笑。这事记在葛洪的《神仙传》里,颇有意思。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了一件事:权臣秦桧的妻子王氏入后宫,与宋高宗赵构之母韦太后闲聊,太后说这些日子大鲻鱼很少见到,王氏脱口而出,我家有,送百条过来。回家后,跟秦桧一说,秦桧怪她头脑简单,怎么可以在皇室前显摆呢?赶紧找府中幕僚商量。次日送宫里一百尾青鱼。韦太后见后,大笑,这是青鱼,哪里是鲻鱼。王氏这老婆子,果然没见过世面!
鲻鱼之鲜美,是毋庸置疑的,家乡甚至以“鲜鲻鲜利利”来形容小孩子撒娇或女子发嗲。家乡话中,以“鲜”字形容鱼,有鲜美、新鲜、鲜甜之意,形容人,意思就是嘚瑟,乡人常以“鲜嗒嗒”三字,形容一个人嘚瑟得跟鱼儿刚出水一样,难以自持。鲻鱼的鲜美远胜于一般鱼类,当家乡以“鲜鲻鲜利利”来形容女人发嗲时,足见此姝“鲜”得实在厉害,类似于杭州话中的“纤杀杀”。
鲻鱼生长在海水和淡水的交汇处,家乡称为“咸淡冲”的地方,这里吸收了大海和江河的营养,饵料丰富,为鲻鱼提供了丰富的口粮。鲻鱼因为长途跋涉,运动量充分,肉质紧致。它跟鲥鱼一样,大海是原乡,江河是产房。春江千里长,它在江河完成了生儿育女的重任,重新回归壮阔的大海。
鲻鱼生命力健旺,家乡谚语,“黄鱼会叫,鲻鱼会跳”,碰到鲻鱼旺发,坐着船穿行在河道中,木桨击水,惊动水中鲻鱼,鲻鱼会自动跳到船上。
鲻鱼味美,但不似鲥鱼的刚烈偏执,非清蒸不可。鲻鱼亲民得很,红烧、清蒸、氽汤、油煎皆可。在家乡,海边的渔家乐都有鲻鱼,或红烧或清蒸。“鲻鱼”中的“鲻”字,有点难写,渔人不会正儿八经地写成鲻鱼,通常潦草地写成“支鱼”,食客一看,心知肚明,无须多言。
鲻鱼可晒成鲻鱼鲞。晒干后,头部铁硬,家乡称之为“铁钉头”,鲻鱼头无肉而难吃,平常人家不会去吃。家乡话中,挨批评或遇事碰钉子,称为“荡(吃)了鲻鱼头”。说来有意思,时尚圈里,一度流行鲻鱼头,据说最有人气的男明星,都剃过这种潮流的发型。鲻鱼头顶部短,两边侧铲,发尾留长,造型和鲻鱼很像,故名。
三
故乡得山海之利,出名的海鲜很多,“新河鲻鱼石粘蛇,长屿黄鱼豆子芽”,说的就是老家温岭的四大美味,鲻鱼排在第一。温岭为全国渔船最多的县级市,拥有华东最大的海鲜批发市场,牧屿的红烧鲤鱼、新河的清水鲻鱼、松门的鳗鲞、长屿的黄鱼、大溪的龙虾、潘郎的黄鳝、石塘的黄鱼酒,都很出名。温岭人说起海鲜,跟鲜鲻一样,“鲜利利”的。
三门的鲻鱼,风头不在温岭之下。三门有三门湾,这里的海水盐度适中,微生物密集度位居全国海域前列,有百万亩的浅海、滩涂及海水养殖基地,跳鱼、青蟹、河豚、蛏子、泥螺、望潮、鲻鱼等,声名远扬。台州人嘴刁,讲究“海鲜不过夜”,外出的渔船凌晨一两点回到码头,饭店老板凌晨三四点顶着星光去码头收鱼,到了中午,东海顶级的海鲜,就出现在餐桌上。
对待鲻鱼,最常见的就是家烧,很家常,却也保留了食物最本真的味。所谓家烧,就是先呛猪油,再入老姜、蒜块,倒黄酒、酱油,下红糖,这样烧出来的汤汁格外鲜甜醇美,鱼肉肥厚入味。汤汁冻后,晶莹暗红,色如琥珀,是鲜美无比的鱼冻,用来过泡饭,是极好的。故乡的鲻鱼烧年糕,让我念念不忘。鲻鱼切成大小薄厚均匀的块状,红烧后放入年糕,鱼汤中的鲜味渗入年糕中,鲜美程度跟黄鱼汤年糕有得一比。
某年油菜花开,我“杀”到三门,同学老郎夫妇陪我到健跳港和蛇蟠岛,请我吃当地顶鲜的海味。老郎是三门土著,为人质朴憨厚。海边长大的老郎,从小讨小海,对海鲜如数家珍。犹记得那次的清炖河豚和清炖鲻鱼,鲜得眉毛都要掉了,鲻鱼一身白肉,嫩滑如豆腐,鱼子粒粒爽爆,来不及细嚼慢咽,一下子就溜进肚。众人把酒言欢,其喜洋洋者矣。
对于鲜味,敝乡人民的舌头始终保持着高度统一。鲻鱼有二十多个品种,清末家乡的老秀才蔡骧在《土物小识》中有记,“鲻鱼苗,清明前生者,小曰杨柳青,大则为乌眼、乌泽,清明后生者,在湖而小,为黄眼;入海而大,为鲻鱼。谷雨后生,头上有棱者,为三棱,霜降时获得者,曰打霜鲻”。实际上,黄眼的是梭鱼,跟鲻鱼长得很像,如双胞胎,当地人称之为“黄眼鲻”,路桥金清的黄眼鲻,远近闻名,肉质格外肥美。当地人订婚送礼,除了送黄鱼,还有送鲻鱼的,意为有子有孙。
四
乌鱼子、乌鱼肉、乌鱼肫被称为“乌鱼三宝”。鲻鱼肉质鲜美,不过鲻鱼最好吃的部位,不是鱼肉,而是乌鱼子和乌鱼胗。李时珍说水獭很喜欢吃乌鱼子。乌鱼子就是乌鱼卵,春季是鲻鱼产子的时节,其子满腹,带有黄脂,味美异常。唐代时,乌鱼子就是贡品,“吴郡岁贡鲻鱼三十头……春子五升。”春子就是鲻鱼子。
冬至时节,浙闽沿海的鲻鱼向往更温暖的地方,游到台湾海峡以东的海域产卵。台湾人捕获鲻鱼后,一般将雄鲻鱼直接卖掉,将雌鱼腹中卵巢取出,漂洗干净,用薄盐腌渍,压扁脱水后,挂起来晾干。上品的乌鱼子,形状如一锭墨,表面呈琥珀色,玉一般润泽,闪闪发亮犹如金块。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好这一口,台湾人称之为“乌金”,泰国人称它“玉食”,日本人则称它“唐墨”。某年我去台湾,特地去士林夜市找乌鱼子。一根根牙签串着一串串烤好的黄色乌鱼子,新台币5元一串,口感有点像咸蛋黄。夜市做法,到底粗糙。讲究人吃乌鱼子,先用棉花蘸白酒擦拭表皮,再小心撕去表皮,切成薄片装碟,用文火微炙,皮面微焦,一粒粒小泡泡鼓起,口感清逸浥润,不似夜市烤乌鱼子那般厚重咸香。
除了鱼子,鲻鱼肝像算盘珠子,鲜嫩至极。鲻鱼的鱼胗,也别有风味。鲻鱼的口味很杂,以刮食水底泥表中的有机物为生,也吃海藻、小虾和小型软体动物。如果是人工饲养的鲻鱼,米糠、酒糟和糖糟都会吃。同其他鱼相比,鲻鱼的胃异常发达,进化成球形肌胃,如同鸡的砂囊。吃得多,消化能力强,牙好胃好,吃嘛嘛香。鲻鱼的鱼胗,栗子大小,味道脆爽,又有嚼劲。按照以形补形的说法,鲻鱼的胃也可以补胃。
从前住在台州湾,春暖花开时,呼朋伴友踏春去,或温岭、或三门,鲻鱼总要尝个鲜。现在住在钱江湾,窗外桃红樱花白,而我,只能面对滔滔的钱塘江水,遥想故乡的美味鲻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