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的高效学习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你如何看待孩子

前不久,当我读到下面这段文字时,心中的凉意蓦然升起。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时候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和他们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我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到,连装都很难;再后来,一想到他们,心里就难过。”

我忍不住想,要是我的孩子写下这样一段话来,或是对这样的文字产生共鸣,这于我来说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这大抵是全天下父母最不愿意听到的话。

虽然这些话语极具伤害性,但不得不承认,它值得所有父母深刻反思。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中,这种亲子关系已然成为真实写照,而这些话语也成为大多数孩子的真实心声。

有人说,教育孩子就是一场通往真实自我、成就更好自我的旅程。因为缘分选择了彼此,父母和孩子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不断的摩擦和碰撞,携手从“无知有条件的爱”,前往“有意识无条件的爱”。

无知的父母曾以爱之名,传达着有条件的爱:希望孩子各项成绩优秀;期望孩子能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技能;想要孩子能乖乖听话,服从管教……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满足父母的众多期待。父母对于亲子关系的错误认知,不但没有让这段亲子关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动力,反而成了孩子追求幸福人生时的阻力。

若父母能用心检视我们与孩子的关系,让爱的表达真正实现“无条件”,那么这段亲子关系的探索之旅就会变得轻松而愉快。

一、你为什么生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呢?

是为了传宗接代?还是为了养儿防老?

作为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以上都不是我的答案。我也曾经无数次思考过这个问题——当孩子半夜啼哭时;当孩子限制了我很多自由的时光时;当孩子逐渐长大,开始耍小脾气时……可这些并不影响我爱他,只要他给我一个笑脸,总能在顷刻间将养育过程中的所有辛劳和生活中的烦恼涤荡得烟消云散。

我一直在寻找最合适的答案,而无意间看到的一段话,在我面前摊开了一个无比契合的答案。

“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的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她(他)同行一段……”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答案!

当孩子成为母亲肚子里的那一颗种子开始,父母便开始参与他的成长。父母惊喜于孩子每一次的成长变化,从胎动到第一声啼哭,从咿呀学语到叫出第一声爸爸或妈妈,第一次翻身,长出第一颗牙,第一次站立和走路,第一天上幼儿园……每一个第一次,对于父母来说,都无比幸福——很幸运,孩子的出生给了父母见证、陪伴一段全新人生的机会。

此时,这些生命中的小欢喜,单纯而美好。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当父母被各式各样的教育观念全副武装,选择“为了孩子好”时,这份单纯和美好就被搁置了。无意间,父母开始向外寻求一份认可,“成绩”“面子”变成了教育孩子的“终极目的”,父母开始对孩子有更多的控制、索取和要求。孩子不仅要健康、懂事,还必须聪明、成绩好。慢慢地,父母将自我情绪与孩子的行为直接挂钩,孩子表现得好,父母就会为他开心;孩子成绩差、表现欠佳,父母就会开始焦虑和担忧。父母常常会抱怨孩子调皮、不懂事,时刻在担忧孩子的成绩是否不如别人,亲子关系也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并没有发生多少本质的变化,是父母发生了偏转,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满足感交给了外界,使得原本应该给予孩子的无条件的爱变得有条件、有目的。

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父母没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规划、决定人生,也无法替代孩子走完人生旅程;同时,父母自以为是的“为孩子好”,不但不能帮助孩子获得幸福,反而会忽视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给孩子造成童年的创伤,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所以,当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感到越来越焦虑或棘手时,不妨回归本心,问问自己“为什么要生孩子”。也许这样,父母会恍然大悟——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只需做到陪伴,用满满的爱和耐心守护孩子,就够了。

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即使他偶尔会很闹,会跟我们顶嘴,会淘气、不听话,但能陪他成长就是幸运的。孩子会逐渐长大,他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也会越来越低,他会有自己的学业、工作和家庭,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会越来越短。所以,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们为何不珍惜这段时光,好好地爱他们呢?

可大多数父母往往都与孩子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中:“父母在等着孩子感恩,孩子在等着父母‘道歉’。”其实,我们更要感恩与孩子相处的时光,感谢缘分让他成为我们的孩子,是他丰富了我们的生命和人生角色,增加了我们的人生智慧,让我们有机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你想要什么样的孩子

时代不同,父母的认知也存在差异。有别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父母,八九十年代出生的父母与其说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如说他们更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是进入名校,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是衣食无忧、健康快乐?还是富甲一方、功成名就?

美国医学博士亨利·马西在30年间对数百位孩子进行跟踪调查,最终得出结论:那些幸福的孩子往往并不是成名或富有的人。幸福孩子的表现虽然林林总总,但他们仍具有普遍的特点:感恩,自信,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也就是说,孩子的性格、人格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影响孩子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

1.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

目前大多数父母培养孩子的方向似乎有点本末倒置:过于重视孩子的分数、成就,以名校、体面的工作为目标,而忽视了孩子最基础的人格、性格的养成,缺乏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种,实现的路径也无法复制,我们不能轻易断定孩子的未来是好还是坏,也无法控制孩子的未来,但我们可以让孩子具备独立面对挫折的勇气;让他清晰地认识自己,不在旁人的评价里迷失自我;让他永远有自己想要做的事,内心充满力量,悦纳自己,热爱生活,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他离幸福就会更近一些。

2.幸福孩子的背后都有怎样的父母

孩子性格及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总的来说,幸福孩子的父母都具备以下三个共同点。

(1)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是指父母没有任何理由地爱自己的孩子。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这种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的爱就出现了,父母不会因为孩子表现得好就更爱孩子,也不会因为孩子表现得差就不爱孩子——“沐浴”在这种爱之下的孩子不用取悦任何人。但这种爱不是溺爱,父母依然需要给孩子建立边界感,帮助孩子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2)乐观

乐观是父母在一言一行中传递给孩子的一种心态。面对困难时,乐观的父母总会以更加平和、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始终关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消极内耗。这种乐观处世的情绪往往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不惧怕困难,不害怕未知的变数。

(3)接纳和包容

接纳首先体现在父母对于自己的态度上。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存在某方面缺陷而抱怨,相反敢于正视自己的不完美,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努力做到更好的样子。他们不论在任何时刻、任何阶段都懂得先爱自己。

懂得接纳自己的父母通常更容易理解、尊重他人,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正所谓“欣赏别人的优点长智商,包容别人的缺点长情商”。对待孩子更是如此。幸福孩子的父母能够平和地看待孩子的错误,并借由孩子犯错的机会引导孩子,因为“问题发生才是教育的开始”。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会更懂得关爱他人,能更从容地处理人际关系。

父母无法为孩子定义幸福,更不能让孩子朝着我们为其设定的完美人生去走,父母唯一能做的是帮助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能拥有感知和抓取幸福的能力。

三、你是什么样的父母

中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做父母的,要想把孩子养得好,在未做父母之前,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懂得养孩子的方法?有什么资格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怎样养育孩子,使得孩子身心两方都充分而又正当地发育?这些,都该弄得明白,才配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

正如有人曾说,虽然父母这一职业,是唯一不需要资格证就可以上岗的职业,但它却对父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几乎是这世间最难的职业——因为孩子从出生开始,他们的思想、行为以及性格的养成就深受父母的影响。

所以,我们是否有认真思考过,自己是怎样的父母呢?

1.缺位式父母

很多父母是“甩手掌柜”式的父母,他们没有做好父母这一角色,没有很好地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爹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来欣赏”,这句话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家庭的现状。在这样的家庭里,通常会由老人帮忙照顾孩子。老人按照自己那一辈的方式和观念教育孩子,时常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再加上隔代亲的缘故,很容易让孩子失去边界感和原则。同时,父母教育的缺失,极易让孩子变得没有安全感,并因此给孩子的性格和人格造成缺陷。

这类父母还容易在教育理念上出现认知错误,他们会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提供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源,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2019年央视春晚中的小品《占位子》便极具讽刺意味,故事中的父母为了给孩子占座而发生争吵,但他们却连自己的孩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这个故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大多数父母的教育现状——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占据了有利“位置”,就能让孩子从此驶上人生的高速公路,却忽视了孩子最本质的需求——陪伴。这种教育背后,父母的缺位,亲子关系的紧张,已然让纯粹的“占位”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孩子感受不到爱。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要想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自然就需要牺牲陪伴。很多父母总想着“忙完这一阵,就好好陪孩子”“以后有的是时间,不差这两年”“光有陪伴没有钱有啥用,再多挣点钱就好好陪孩子”。但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若在孩子年幼时,父母错过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那么将会永远错失这个机会,因为教育不可等待,教育不可重来,教育更不可能胡来!而这种成长的伤痛也会影响孩子一生。

2.越位式父母

另外一部分父母则恰好完全相反,他们以孩子为中心,甚至剥夺了孩子的人生。

孩子写作业时,父母监督;孩子不吃饭时,父母追着孩子喂饭;就连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也是由父母决定。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事无巨细的“操心”,几乎扼杀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所有机会。从生活到学习,父母对于孩子都是无间隙陪伴,处处为孩子做决定,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喜好去插手、包办孩子的人生。

“湖南神童”魏永康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他在13岁时,以总分602分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7岁时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这样一位看似前途似锦的神童,却在20岁时被中科院劝退,其原因令人咋舌,只因他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所以,在亲子关系里,即便是再好的出发点,“走”得太近,也容易酿成“灾难”。

父母这种没有边界感的爱,会造成孩子的“退位”,很多本应该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却因为父母包办,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尝试,致使他们丧失了试错以及培养独立自主能力的机会,逐渐养成了依赖思想,甚至形成“学习是为了父母而学”“梦想是实现父母自己未实现的梦想”的错误认知,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显然,无论是缺位式的父母,还是越位式的父母,都不是合格的父母,都会给孩子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

父母在亲子关系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界限,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溺爱、不控制、也不放任,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爱。

“如何为人父母”是所有父母一生的课题,因此父母需要不断自省,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

作为父母,你舍得为孩子花一点时间吗?能在他们好奇或喜欢的事物上多付出一点耐心吗?

你是经常表扬或肯定他们,还是习惯性地忽视或打击他们?当孩子犯错时,你是怎样处理的?当孩子进步时,你又是如何表扬、肯定、支持他们的呢?

当你在抱怨孩子哪儿都不好的时候,有没有先反省过自己?你与孩子的关系又怎么样呢?

……

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曾说:“童年时如果父母没能给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会给孩子造成潜在的心灵创伤。”当孩子勇敢表达出来的感受不被理解、不被看见,甚至受到父母的否定与打压时,他的心房便会慢慢关上。孩子就会出现本能的反抗,全然的拒绝,彻底的否定!

所以,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样子。

优秀的父母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修炼,而修炼的唯一标准,就是与孩子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思考:你如何看待孩子的到来,你认为自己是合格的父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