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无上的曹植
曹植(192—232年)在中古文学史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钟嵘认为,曹植和《古诗十九首》一样,是直接接续《国风》的。曹植的特点,借用钟嵘形容《古诗十九首》的“温以丽”来概括,就很恰当。一方面节制情感,另一方面绝不吝惜美丽的文辞。节制情感不是因为没有情感,而是因为情感太丰富了,内心力量太强大了。钟嵘说曹植是直接接续《国风》的,主要是因为他的“温”,《国风》是温柔敦厚的。接续《国风》的,又有崇尚文辞和不崇尚文辞的,曹植是崇尚文辞的,这就是他的“丽”。钟嵘认为,“温以丽”的是最好的文学。钟嵘的标准是士族文学的标准,“温以丽”是最典型的士族文学。曹植是“温以丽”这个序列里最早的一位。所以,曹植就成为了士族文学的第一标杆。
曹植的人生,算得上大起大落了,但是他在诗里表达的感情,始终是节制的。因为他的节制,才越发打动了我们。对诗而言,感情不是宣泄得越多越好的,哭得出来是一种演技,当别人以为你要哭的时候,你没有哭,这也是一种演技,是更高超的演技。钟嵘说曹植“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也是指曹植有哀怨的真情,却用士族诗歌节制的方式表达出来;讲究文辞,又能以真实的情感去驱遣。这是士族文学的最高境界。
虽然曹植的亲爹曹操被视为寒素,但曹植一直被视为典型的贵族,贵气典雅而又骄傲豪迈。后来继承曹植“温以丽”路数的诗人,陆机、谢灵运也都被视为贵公子。
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人生往往要包括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要在一个高水平的群体里成长,发展自己的创作技巧;后一个阶段,要远离这个群体,过一种精神上的孤寂生活。曹植是很明显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前半生,他是邺下诗人中的一员,属于一个顶尖的文学群体;后半生,邺下文人相继去世,曹丕与他也有隔阂,他获得了精神上的孤寂。这样才可以成就曹植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
曹植是地位仅次于曹丕的备用王储,曹丕登上皇位以后,对于这样的人物,肯定是要防范的,但是究竟有没有像后人想象的那样去迫害曹植,还是很难说的。帝王家的父子兄弟关系,残酷是很残酷的,但没必要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逗咳嗽[1],不可能像民间戏曲写得那么脸谱化。事实上,曹植的晚年肯定是寂寞的,有很多说不出的苦衷,但是他的地位还是崇高的。在曹丕去世后,曹叡即位,曹植还以皇叔的身份生活了6年。所以对曹植的处境,我们不能做太简单的想象。
曹植有一首著名的《七步诗》,正式的版本是:
这首诗叫谁来看,都觉得是在影射他和曹丕的关系。于是关于这首诗,有一个传说,曹丕想找个借口除掉曹植,就把他找来,说:“你不是很有文采吗?你当场给我写首诗,在七步之内就要写好,否则我就杀了你。”曹植就一边走,一边念诗,果然在七步之内就写好了这首诗。这个传说最早见于《世说新语》,后来也被《三国演义》采纳了,说法大同小异。
这个故事是靠不住的。首先,曹丕、曹植这时候都老大不小的了,一个是皇帝,一个是亲王,都是有头有脸的人。曹丕不可能把曹植叫来,说你写不出诗来我就杀了你。这也太儿戏了。万一曹植真没写出来,被曹丕杀了,曹丕出去,在朝臣面前,怎么说呢?“我弟弟因为没有完成作业所以被我杀了”,这样?
有人说,那谁知道?皇上就是这么蛮不讲理。先不说曹丕是不是这种蛮不讲理的皇上,假如他真是,那他直接把曹植杀了就行了,还找什么理由呢?当然,那他也不会看了这首诗就怎样感动了。
更重要的是,“七步”根本就不是一个时间单位。如果说“限你很短的时间写出来”,一般会说“一炷香烧完以前写出来”,怎么会说“七步以内”这么奇怪的计算方法呢?这个计算时间的方法,一看就是民间传说。民间经常会有“五步散”之类的传说,说吃了这个毒药,走出五步就会毒发身亡。但“走出五步”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时间单位。曹植如果想活命,他可以像周星驰电影里吃了“含笑半步癫”的人一样,说“大不了我以后不迈步,都跳着走路”。就算不那么极端,他也大可以坐下来,静静地构思,慢慢地写,写完再起来走那七步。
实际上,这首诗从语体上看,应该是一首乐府。说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语言通俗平易,还有点风趣。曹植不是皇帝,没有资格写庙堂的礼仪乐府,但他是亲王,可以在自己的藩国写乐府,在藩国内部演奏娱乐。曹植的很多乐府,可能都写于他在藩国的时候。在藩国的时候,曹植一定是很思念曹丕,也有些怨恨曹丕的猜忌的。在为藩国制作乐府的时候,他也难免想起这些事,写进乐府去。一个人在被一种强大的情绪笼罩的时候,难免写什么都是写这件事,根本不需要什么特殊事件的触发。《七步诗》大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那为什么叫《七步诗》呢?我大着胆子猜,大概“七步”就是“七盘”。汉代有一种“七盘舞”,是在七个盘子上跳舞,就是踏歌之类。第一步是跳上第一个盘子,不用唱歌,在七个盘子中间跳,就一共是跳六步。《七步诗》正好是六句,跳一步唱一句。特别是中间两句,有点对举的意思,可能是因为中间两个盘子是对称的。这么说,《七步诗》应该是一类乐府的名字,是有固定的体式的,要求必须是六句,中间两句对举,就像跳皮筋的歌谣一样,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写《七步诗》,就要在严格的格式规范下作文章,有点像后来的填词。曹植的这首《七步诗》,将规则利用得十分巧妙,在游戏的歌谣中加入了淡淡的讽刺,所以广为传唱。
后来,大家不知道“七步诗”的意思了,“七步诗”的格式规范也就没有意义了,曹植《七步诗》甚至被简化为了四句的绝句,大家就更不知道“七步诗”是什么意思了。
作为一个贵公子,曹植的赋写得很好,最出名的是《洛神赋》。曹植的赋,也是用很充沛的感情驱遣着华丽的辞藻。他对洛神的形象的描绘,对后来的宫体文学影响很大。他对洛神的情感,显得很简单,也很朦胧,不像后来李商隐他们可以把爱情条分缕析给你看。你不知道曹植对洛神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但你会相信这种感情很真实,觉得很打动你。这是写感情的最高境界,没有那么丰厚的感情,你写不来,有了那么丰厚的感情以后,你也只能写一次。所以《洛神赋》成为经典。《洛神赋》也体现了“志深而笔长”的特点。
《洛神赋》写的是,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曹植去朝觐,朝觐结束返回藩地渡过洛水的时候,仿佛看见了洛水之神。他想要告诉洛神自己的心意,但是人神相隔,消息难通。洛神当然是他幻想出来的,他为什么要幻想出一个洛神来呢?要到他自己的叙述中去找答案。在写洛神之前,曹植先交代了自己是从曹丕那里出来的,这个交代不是废话,说明洛神是跟曹丕有关的。赋是从楚辞来的,按照楚辞“香草美人”的传统,这时候出现的神,是君主的化身。很明显,曹植是在说,曹丕不能明白自己的心意。这个洛神,就是曹丕。这与曹植后期其他作品的主题是相通的,曹植对曹丕始终是有眷恋的。
但是后来,“丕植关系”被传得越来越坏。大家就不能理解了,曹植为什么还要眷恋曹丕呢?所以就不再相信洛神是曹丕了。于是编出各种段子来,说洛神是曹丕的老婆,曹植是在眷恋嫂子之类。这些段子,作为典故知道一下就好,不必认真。
注释:
[1]逗咳嗽是我国北方(北京一带)的方言,意思是耍贫嘴、没话找话,故意找话题。——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