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隔代遗传
这一切都要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说起,苏轼就出生在这天,如果按照公元纪年,就是1037年的1月8日。按照当时的传统说法,小孩一出生就是一岁,过了春节又长一岁。所以说到了1037年1月19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时,苏轼已经两岁了,但实际上他出生才十几天。
苏轼出生的地方是四川眉州的眉山,这是距离成都五十公里的一座小城,和许多蜀地一样,这里有条江水穿城而过,它是岷江的一条支流,名字叫作“玻璃江”。这条江水特别清澈,宛若玻璃一样透明,后来苏轼有诗云“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苏家老宅便坐落在江边不远处。
苏轼的父亲苏洵对这个男婴的诞生大喜过望,在此之前,他与夫人程氏婚后生的两个女儿,接连夭折了。
苏洵觉得自己像被命运诅咒一样,必须要找到破解之法,否则很可能终老无后。于是,他来到城中玉局观道院,看到市场中有一张八仙之一张果老的画像,便用一只玉镯子换了回来,挂在屋子的正中,每天早晨都向这幅画像祷告。
心诚则灵,果然应验!在苏洵二十六岁时,终于盼来了一个儿子,但这位叫作苏景先的长子却也在襁褓中病逝。就在苏洵万念俱灰时,两年后苏轼来到这个世界,这完全算得上雪中送炭,解决了苏家无后的问题。苏洵三十一岁时,苏辙诞生,锦上添花,历史上有名的“三苏”聚齐了。
苏轼兄弟出生时,苏家的经济状况不错,虽算不上是“大地主”,但绝对属于“中产阶级”,有田宅,也有女佣。苏轼和他姐姐各自都有一个奶妈,等苏辙出生后,家里又给他雇了一个奶妈。苏家兄弟从小衣食无忧,从来没为吃饭穿衣发过愁,倒是四十五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后才开始为生计挠头,当然这是后话了。
相对来说,祖父苏序倒是他人生成长路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是苏轼曾祖父苏杲九个儿子中唯一一个活下来的,算得上是冥冥天意。假如这根独苗也夭折了,眉山苏氏一门就要绝后,更没有以后“三苏”什么事了。
苏洵对父亲的评价是“喜为善而不好读书”,虽然苏序不爱读书,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是一个高产诗人。“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一辈子写了上千首诗,而且题材非常广泛,“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用现在的话说,生活即诗,诗即生活。水平如何呢?“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没有刻意的雕琢和修饰,但却能把意思说得很明白,在苏洵看来非常难得。但或许正因为“其诗不工”,苏序的上千首作品居然没有一首能流传下来。
不过,对于苏轼来讲,祖父对他影响最深的不是作诗,而是为人处世的风格。据记载,苏序好酒而且酒量不小,“甘与林父箕踞高歌大饮”,经常与村里的乡亲蹲在地上豪饮,喝多了就放声高歌,天天快活得像个活神仙。
天圣二年(1024年),苏序的第二个儿子苏涣考中了进士。喜报送来时,苏序正在畅饮,连同喜报一同送来的还有官服、官帽、上朝的笏板等。苏序看了一眼喜报,然后将其和官帽、官服一起扔进一个袋子,并将吃剩的牛肉也扔了进去,找一个村童背着袋子,他自己则骑着驴往城里走。
城里的亲朋听说苏涣高中,都赶来道贺,没想到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酩酊大醉的老头骑在驴背上,后面跟着村童背着鼓囊囊的袋子,众人不禁大笑。当时苏轼外祖父程文应的儿子和苏涣同时高中,程家对此很是重视,举家庆祝,大操大办。听说苏序竟然将喜报、官服等与牛肉扔到同一个袋子里,觉得他实在有些不成体统,不过苏序却不以为然。
除了生性洒脱,苏序还有两个品性在苏轼身上留下了深深烙印:一是乐善好施;二则不畏鬼神。
曾巩在为苏序写的墓志铭中称“(苏序)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疾,孜孜若不急。”这话并没有给苏序戴高帽,现实生活中他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在救济他人方面毫不吝啬。
苏序在乡下有一片农田,但他不像其他乡邻一样在田里种稻谷,而是种粟;还以稻谷换取别人的粟,然后将粟储藏起来,有四千石之多,别人都搞不懂这样做意欲何为。后来遇到灾年,苏序将库房里的粟拿出免费分给亲朋和穷人,人们这才意识到他有先见之明。道理很简单,粟比稻谷更利于储藏,关键时候能救命。
苏序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平日里最烦装神弄鬼,更痛恨有人利用庙祝勒索钱财。眉山原来有座大庙,供奉着一个叫作“茅将军”的神灵。苏序不信这个邪,有次他趁着酒醉带着一些人将神像砸得稀烂,还拆了庙宇。有不少人觉得他必遭报应,但令这些人失望的是,苏序不仅毫发无损,而且二子苏涣还在科举中高中。
苏序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儿子苏洵一点都没有传承,倒是在孙子苏轼身上发扬光大。苏洵说自己父亲“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苏序为人平和,和什么人都能成为朋友,这一点上,苏轼太像他的祖父了。苏轼自称“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份随和宽容的人格魅力,确实有些隔代遗传的基因。所以林语堂先生说:“(苏轼)身心精力过人的深厚,胸襟气度的开阔,存心的纯厚正直,确都潜存在老人的身上。”
祖父苏序的举止给年少的苏轼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评价祖父:“公幼疏达不羁”,就是说从小就旷达,狂放不羁,而且是个“谦而好施,急人患难”之人。财物只要有余,祖父总会接济别人,“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由此可见,苏轼对于祖父的评价是很高的。他也觉得自己身上的旷达、乐观、天真的个性大多脱胎于祖父,唯一的区别是苏序的文采比苏轼差太多,一如苏轼的酒量和祖父不在一个水平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