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关注并加强对艺术品价值发现规律的研究——写在《艺术品价值发现论》出版之际
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问题是艺术品市场、艺术品产业或者以此为基础的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更是艺术经济学科建构与实践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而对艺术品价值发现本身进行相应的系统研究,则是核心中的核心、基础中的基础,意义重大。
在艺术金融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艺术品及其资源的系统化、资产化可以说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在艺术品资产化过程中,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估值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而估值的核心是定价。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与基础,即对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进行系统的发掘、管理与评判,这是艺术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环节。
目前,在艺术品及其资源的定价问题上,我们面临的困难非常多,甚至可以说其已成为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来说都是如此。要突破这个瓶颈,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艺术品及其资源定价理论基础的系统建构问题:目前,我们还处于一个初步探索阶段,相关的理论体系探索还远远没有完成。二是数据问题:对艺术品及其资源进行定价必须要有相应的历史数据,如果缺少数据的支撑,那么定价工作就是“空中楼阁”。三是艺术品及其资源的定价问题:要做好这一工作,要有相应的支撑服务体系来保证,因为艺术品及其资源是一种特种资源,其支撑服务的链条比较长,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与规程等综合、系统的服务体系来保障,这是目前还难以弥补的一个重要缺失。
除了以上问题,我们还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目前,关于艺术品及其资源价值本体论的系统研究几乎还是空白,而如果没有价值本体论的系统研究,就无法系统地揭示艺术品及其资源价值发现的内在规律,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与估值问题就无从谈起。艺术品及其资源都具有非常独特的特质,其价值构成也是多样态、多层次的。研究发现,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至少由五个部分构成:物理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市场价值。而对艺术品价值结构的分析研究,就成为对艺术品及其资源进行定价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分析的基础架构与前提。艺术品及其资源的特质及艺术品价值的这种特殊性结构决定了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发掘与评判过程是一个价值发现的过程,其价值形成、价值发掘、价值管理与提升更多地要依靠价值发现来完成。所以,如何对艺术品的价值发现进行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在整个艺术品价值建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徐朝辉先生撰写的《艺术品价值发现论》就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进程中经过不断研究、探索而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一部填补该领域空白的研究专著。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在艺术品价值发现这一领域,这是一个前沿性、系统性的研究探索成果。该研究与探索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发现问题,能够进一步推动艺术品及其资源价值发现理论的建构与实践深化的进程。
《艺术品价值发现论》是徐朝辉先生在全面学习艺术金融博士课程理论、参与实践考察后的总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对他本人的青花瓷艺术品投资收藏经历的一次整体梳理。从整体上看,他始终牢牢抓住艺术品及其资源价值发现这一主线,以如何进行价值发现以及价值建构为主轴,贯穿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资产金融化、资本证券化的艺术金融市场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把创作者、艺术品、价值发现者、投资者纳入互融共享的价值发现体系与结构中。同时,他从自身的知识结构出发,立足数字思维和价值互联网的客观需求,提出了艺术品价值发现及其文本与艺术品数字资产建构的模块化问题,体现了理论建构的多元化和实践意义的递进,避免了空洞而无实际意义的概念性抽象描述。尤其是书中所提出的“三向十六观”模型为艺术品价值发现论建构了相应的路径,具有前瞻性和实用价值,是艺术金融在价值发现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成果。
一方面,《艺术品价值发现论》是作者在系统学习艺术金融理论过程中,对艺术品投资(特别是青花瓷艺术品投资)领域的直接体悟。在研究探索中,作者的优点是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进而展开综合性思考与反思,通过反思来认识目前艺术品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以问题为导向来反观艺术金融理论及艺术品市场需求。作者始终以艺术品市场阶段性发展过程中的存在需求为支点,观照其间的问题和现象,努力寻找艺术价值释放要素,寻找艺术本体被遮蔽且与现实语境相适应的价值源,并提出时代语境中的价值释放维度,其观点新颖、突出,具有创见性。另一方面,从艺术品价值发现理论体系的结构来看,其研究整体贯穿了“三向十六观”的理论架构体系:把“三向”(价值时空向度、价值氛围向度、价值体用向度)分散融合在“十六观”中,即为本书的16章;而每一章由3个小节构成,整个理论建构由48个小节构成,也就是艺术品价值发现理论的48个模块。全书分层论述、层层递进,观点明确、阐述清晰。在这些模块化结构中,始终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结构性需求,进而与艺术金融的发展形成默契。
艺术品及其资源的非标特性使得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计量变得难以实现,也就使得现有的艺术品价值评估形态具有不充分性。由于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发展,这种不充分性就成了艺术品市场以及艺术金融发展进程中的瓶颈问题,从而影响艺术品市场的流通性和流通机制的建构。在《艺术品价值发现论》中,作者提出应避开艺术品与传统计量学的正面接触,转而从中国传统艺术品与传统统计学原理融合创新的思路出发,引入了“倾向值分析”这一统计专业术语,并加以实际应用。作者又从统计建模的视角出发,将艺术价值发现文本中的关键术语进行数字化、模块化分析,把艺术品的经验信息、认知信息、统计数据信息融合在艺术品价值发现的系统性建构中,为艺术品的价值管理、价值实现提供了基础性支撑,这也是本书理论建构的一个最大特点。
我特别赞赏像徐朝辉先生这样,通过掌握系统的、基本的理论,结合前沿探索的实践过程,把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总结的经验与探索出来的规范进一步进行梳理与提升,使其升华为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这对艺术经济与艺术金融这类经验性很强的学科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建构,因而必须要对艺术品价值,特别是艺术品及其资源价值进行本体论式的基础研究。这种研究为系统全面地认知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以及发现其内在规律提供了基础与前提,更为艺术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认知与结构性发展的基石。
当然,对艺术品价值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建构是非常困难与复杂的,其研究过程也一定是阶段性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系统化与深化的过程,后续的研究非常关键和必要。可以说,《艺术品价值发现论》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开了一个好头,希望作者以后在这个领域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我相信,在这个重要的前沿领域进行系统性研究,会不断出现新成果,为推动艺术品及其资源价值发现的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做出贡献。同时,也希望这些创新成果能够进一步推动艺术经济学、艺术金融学的学科建构及其理论与实践的深化拓展,为中国艺术品价值发现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努力与贡献。
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李可染画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西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