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我的职业生涯没跑偏

我这一辈子,都坚守在演讲教学的单行道上,能干还能干好的也只有这么一件事。我也从中尝到了“从一而终”的甜头。

我曾经有过一段职业跑偏的故事。

做主持人做得好好的。听人说,做拍卖师好赚钱,就心头一热,要做拍卖主持人,还专门到广州参加了一个拍卖师培训班。后来幸亏自己冷静下来,及时刹车,才没有在“多元化”的道路上狂奔。

以后,每有跑偏的苗头,我都有意识地将自己拉回演讲与口才教学的单行道上。50岁以后的18年中,我渐渐尝到了守“一”的甜头。

我在大道至简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着守住“一”、死磕精神和起步从繁。

1.守住“一”

为什么要守“一”?因为只有守得住“一”,才能心无旁骛;心无旁骛,才能找到事物的极简规律和方法。

非零自然数中,最小的是“1”。1,就是简单,就是不要复杂。

做事业,凡是守得住“一”的,都能长久,凡是贪二、贪三、贪多的,多以失败告终。

心无旁骛,我守住了演讲培训这件事,才能找到学员、学生学习演讲的痛点,找到解决痛点简单有效的方法。

在大学教书,我给学生上的是演讲这门课;为华为等企事业单位做培训,也是上演讲这门课;在清华大学等一流学府的总裁班讲课,为“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做公益课,还是上演讲这门课。

◎把豆腐磨好

做企业要守“一”,个人做事业也要守“一”。

任正非曾经讲过:

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了。为什么?中国13亿人民,我们这几个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几个企业好好去发豆芽,把豆芽做好,我们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

这段话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其实我这18年坚持讲好一门演讲课的职业实践,体现的就是“把豆腐磨好”的精神。

白岩松如何守“一”的?

◎只做一个好主持人

白岩松进入《东方时空》时,先做主持人,后来又兼任《时空连线》栏目制片人。2003年,《时空连线》又创造出《中国周刊》和《新闻会客厅》两个新栏目。他一下子成了三个栏目的制片人,可他发现:“坐在制片人的位子上,思考就不独立了。”

2003年8月,白岩松自我“削权”,连辞三个栏目的制片人工作,只做主持人。他这样说:“好制片人多,好主持人不多。”

主持人+制片人,对白岩松而言,这样分心。他选择了做减法,只做主持人。敢于舍,坚持“守”,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新闻节目主持人。

2.死磕精神

◎韧劲要足够

学员练声时使用的耳语法,是我在教学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可为什么有的学员练习了耳语法后,声音嘶哑的现象还是存在?

我很纳闷,就问一位声音嘶哑的学员:做到天天坚持练习了吗?

答:练了。

问:每天练多长时间?

答:十分钟。

这就是声音没有改变的原因,练习时间太短。有的只是为打卡而练上一两遍,当然没有效果。

怎么办?

我强调:每天最少要保证30分钟以上的练习时间,效果才会逐渐显现。

如何解决演讲时语言不干净不流畅的难题?“嗯”“啊”“这个”“然后”等等,这些让观众听起来着急、自己也难受的字词,经常会出现在演讲过程中。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就是临时想词想句子,又无法想完整,只好靠这些语气助词拖时间,临阵遣词造句。

怎样才能让脱口的句子流畅准确,消除这些令人尴尬的语气词?我给出两件一定要做的事:写稿子和背稿子。

通过写让自己深思熟虑,让讲话内容条理清晰、用词准确、语句完整。再把写下来的文字背得滚瓜烂熟,上台就能做到将写下的内容脱口而出,不用临时想词组句。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韧劲足够,那些在演讲台上的坏毛病才会随之而去。

◎完善演讲,把例子装进去

演讲不会举例子,是学员的一个普遍难点。怎样攻克?我用的办法也是死磕。

我最早采用的教学法是口头讲故事,因为举例子才有说服力。我曾在课上讲过上甘岭战役中师长崔建功的事迹。

军长秦基伟在电话中给崔建功下命令:守不住阵地,你就别回来见我。崔建功当即表示: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剩下一个班,我当班长;我牺牲了,副师长是第一代理人。什么是英雄主义?崔建功的这句话,就是英雄主义。

下课后我琢磨,讲得再生动,也达不到视频的说服力。我就将自己口头讲改为放视频。课堂上,我放了一段视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的《半条被子》的故事。

长征时,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视频很短,但是因为有画面、音乐和声音,比我的口头表达更生动具体。学员通过看视频,明白了举例子的重要,但是怎样才能让讲的故事鲜活起来呢?学员并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我又琢磨,总结出讲故事的“五何”要素——一个故事中要有何时、何地、何人、何言、何事。怎样让学员把“五何”观点和视频中的故事联系起来呢?我继续动脑筋。有一天半夜我想到了“一句一问”法,就是第二遍放视频时,放一句,停一下,问一个问题。

放“长征时,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问:这是讲的哪个“何”?学员答:何时,何地。

再放“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问:这是讲的哪个“何”?学员答:何人。

再放“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问:这是什么“何”?学员答:何事。

最后放“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不等我问,学员异口同声回答:何言。

到这里,学员算是真正理解了怎样才能让讲的故事鲜活。但是理解不等于会用。我的钻研还不算完,接下来我要布置现场的写作练习:

写自己两天演讲课的收获。三个要求:要有一个字的观点,要有“比如说”三个字,要有“五何”要素。

我的要求很具体,容易模仿,依葫芦画瓢,学员就很容易做到了。

来看一位学员的现场作业。

笑练习很有用!比如说,我过去站在台上是面无表情,眼睛不敢看观众。今天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上了殷亚敏教授的“总裁魅力演讲”课程,殷教授的“笑定”练胆法让我收获很大。现在我站在台上就开始微笑,感觉台下40多位同学也都对我微笑,感觉整个人就定下来了,终于找到了“欢喜”的感觉!

历经四年,我靠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死磕精神,终于将演讲中怎样举例子的难题彻底攻下了。

3.起步从繁

为什么提倡起步从繁,先复杂后简单呢?因为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只有先想出十个办法,才能从十个办法中优选出最简单的。

我在1992年写的新闻专稿《梁市长的雅号与珠海市的超前建设》,开始用发散思维写的火花有一万多字,搜集的剪报、卡片有100多张。这是繁。确定主题后,紧紧围绕着梁广大市长的雅号来写他勇于改革、超前思维的五件事情,全篇只用了不到3000字。这是简。

这篇作品,获得了当年中国广播新闻评选的一等奖。评委给出的评价是:“主题重大,角度新颖,小中见大。”

◎压缩内容

演讲课堂上的练习,也要经历先繁后简。

为了练出生动形象的手势,我选择了朱自清的散文《春》。开始是让学生加手势练习整篇文章,共737个字。文章太长,一节课都读不流畅,更别说边背边加手势了。

后来我将全文压缩到只练习开头的四段内容,共119个字。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练习一段时间后,我感觉内容还是长,无法反复练习,无法精益求精。

再狠心压缩,只保留两句,31个字。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动作好做。学员一看,自己就能加上动作,不需要我教。

文字好记。动作一加,两遍就背会了。

熟能生巧。文字少,可以腾出大量时间在课堂上反复练习。两人对练,小组练习,上台展示。学员越练越自信,越自信越欢喜。

很多学员通过课上练习,记住了,回家后,就把这一小段教给孩子,孩子的语文朗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一位深圳南山的学员就把这个练习小段教给了六岁半的女儿,在某重点小学面试时,女儿手舞足蹈地表演了这一段,被顺利录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