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结构化战略思维的秘密武器——“切”

2.1 从思维开始教你如何“切”得干净

·“切”是结构化拆分的通俗叫法

·结构化拆分最终呈现形式是树状逻辑结构

“切”是结构化拆分的通俗叫法,是结构化战略思维的基本功。结构化拆分是指自上而下分析问题时,把问题逐层分解成更细节的部分,每次分解都遵循MECE原则[1]。结构化拆分的最终呈现形式往往是树状的逻辑结构。

如图2-1所示,自下而上指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厚积薄发的线性过程,学习者把所有底层细节(“下”)知识点都掌握了再提炼对问题整体(“上”)的理解,学全学透后才能表达观点。

而自上而下的学习者不会因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纠结,往往直接从问题整体(“上”)着手,仔细推敲问题本身的定义和准确性,用结构化战略思维“切”的方法分解问题,并用严谨的逻辑全面地提出假设,而后或通过对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证实假设,或推翻旧假设并建立新假设(“下”),如此循环而深入地验证假设,不断探究深“挖”问题核心,以获取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结构化拆分给问题分析带来了明确的结构和顺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们面对问题时产生的要马上解决的冲动。

在重大问题面前,如果人们缺乏结构化拆分能力,在讨论和决策中往往会在各种毫无联系的单点思绪之间跳跃。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能保证最终决策的质量。

结构化拆分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思维习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主动调用。

获得结构化拆分能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深入。下面,我们从最简单的名词切分开始,探究一下“切”的定律和功用。

图2-1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分析结构

切分名词是最容易理解的,也是人们最擅长的。名词的子目录分类是人们从小就被反复强化的必学内容。

让我们打开记忆的大门,重温小学语文课堂的场景。

语文老师在黑板上一撇一捺地写下“人”字后,会和蔼可亲地问:“人有几种划分方法?”(见图2-2)

这个练习其实是从不同维度来切分“人”这个品类。切分“人有几种划分方法”这个问题的利器就是老师反复强调的“性别”“职业”等标准,这些在结构化战略思维中被统称为“维度”。

任何常用的名词品类,都可以用多个维度来划分下一层的子分类。

图2-2 从不同维度切分“人”

以“人”这个品类为例,常用的维度就十分丰富:地域(如北方人)、国籍(如中国人)、性别(如女人)、年龄(如中年人)、年代(如古人)、财富(如富人)、身高(如巨人)、道德品质(如好人)、颜值(如美人)和学历(如大学毕业生)等。总而言之,每个描述“人”的形容词都可能成为划分的维度。

如果按照是否掌握了结构化战略思维能力来划分,世界上的人可以被分为两种:“思辨者”和“吃瓜群众”(见图2-3)。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形容人的词汇其实是多个维度的组合,比如“留学生”是国籍和身份两个维度的组合。

图2-3 用多个维度来划分下一层的子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