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陶渊明的家族情感
在陶侃的后代中,陶渊明这一支为小宗,一直不算很强,由于父亲去世比较早,陶渊明小时候过得比较清苦。总之到他这一代已大有破落之势,但他的感情完全是世族式的,只是多了些破落户的感慨。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坛上的作家“首先还得求之于破落户中”(《且介亭杂文二集·文坛三户》)。近现代如此,古代大约也是如此,陶渊明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陶渊明的家族感情集中地见之于《赠长沙公》诗,又见之于《命子》诗。当陶渊明的长子陶俨出生时,陶渊明历叙自家祖先显赫的历史,叹息自己这一辈的衰落,希望儿子以圣贤为榜样,长大以后光大门楣,诗中纯然一派破落世族的口吻。
《命子》诗当作艺术品来欣赏不免比较无味,但对于了解陶渊明的家族史以及他本人的思想却具有重要的意义。诗的前六节写道: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为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天集有汉,眷予愍侯。
於赫愍侯,运当攀龙。抚剑夙迈,显兹武功。
书誓山河,启土开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浑浑长源,郁郁洪柯。群川载导,众条载罗。
时有语默,运因隆窊。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於穆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慎终追远,态度极其严肃。这里和许多家谱族谱一样,把自家的祖先追溯到很远很远的尧舜时代,然后夏、商、周一代一代地数下来,重点则放在几位查明有据的名人身上。陶渊明重点提到的伟大先辈有西周的司徒陶叔、汉朝的愍侯陶舍、稍后的丞相陶青和本朝长沙公陶侃。这里自然是陶侃世系为最近,其生平事迹也最为世人所知。
陶侃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两晋之交的政治舞台上十分活跃,平定了好几起反对中央的叛乱,立下赫赫战功,挽救了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是历史上著名的文武双全的大英雄。陶渊明很以他的这位曾祖父自豪,歌颂他绝不居功自傲,“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这里显然颇有溢美之词,事实是陶侃在他事业的巅峰状态即官任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之时,也曾颇有野心,只是因为迷信一个旧梦,未及行动,身体就不行了,遂向朝廷归还大权,得以成为勋德双馨的一代名臣。陶侃可谓死得其时。
当然陶渊明在命子的时候,只是一味歌颂陶侃的赫赫战功和他功成身退的高尚品德。关于自己的祖父和父亲,也都重点称颂他们的美德:祖父对待地方上的老百姓非常好,所谓“惠和千里”;父亲对自己的出处升降则则全不在意,所谓“冥兹愠喜”。
花这么多篇幅来回顾家族史完全是为了教育儿子陶俨,希望他了解、继承、发展本家族的优秀传统,用心极其深远恳挚。《命子》诗后四节写道:
嗟余寡陋,瞻望弗及。顾惭华鬓,负影只立。
三千之罪,无后为急。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卜云佳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日居月诸,渐免于孩。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初为人父的陶渊明对新生的儿子充满了希望,希望他得到很好的发展,超过自己,这自是人之常情。“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典出《庄子·天地》,二句非常生动风趣,一个癞子唯恐新出生的儿子也像自己一样有严重的皮肤病,赶紧点起火来看,希望他一定要比自己优秀才好。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是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常情,但陶渊明这诗写到最后却道,如果这小子将来不能成才,那也没有办法,只好拉倒。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肯说这样旷达的话,是很不常见的。
等到十多年后,陶渊明在《责子》诗之末说起自家的几个儿子都不大有出息,叹息说这也实在没有办法,还是喝自己的酒吧——其超级的旷达与当年的《命子》诗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