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传:一部“不可能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想象力、团队与“疯狂”

李书福从不缺乏“想象力”,基于好奇心、热爱与精确性。

这个世界恰恰由想象力与理性联手推动,无论是乔布斯还是马斯克,都证实这是一个基本定律。李书福的想象力并不比他们贫乏,从少年时期的自行车,到青年时期的摩托车直至壮年时期的汽车,从“阿米巴”到“快乐经营体”,直到收购沃尔沃,都有他的想象力轨迹、实现途径与工具。

说到以想象力推动产业变革,吉利不是凭空而为,或停留在假想的空间,而是从汽车产业架构和底部技术做起,一点点积累,围绕着用户和市场,把汽车研发、制造和营销做到极致,借助于外力(无论并购、入股还是战略合作),形成一个整体改变与逐步上升的格局。借此,李书福将想象力扩展到对文明形态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引入出行革命和汽车跨界融合。

吉利在品牌建设上也走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吉利一开始对标就“瞄准”丰田、现代和沃尔沃,其技术和工艺路线,经历了从“描红、临摹到自由书写”的过程,符合产业进化论的所有特征。

说李书福“狂”,是“汽车疯子”,只是看到其表象。

“疯狂”,也许是李书福近40年商业生涯的某种特征。一个民间人士闯进汽车行业,包括后续的国际并购,本身就是一场押上身家性命的“豪赌”。问题在于,那些人不太知道李书福为何而“狂”,“赌”了点什么。考察李书福的个人史与吉利发展史,人们会蓦然发现,他为技术而“狂”,为人类的汽车产业与新出行方式而“疯”,这才是实际情形。那些年搞汽车,没有一种疯狂的劲头,想进入这个产业,连门也破不了,正如艾米莉·狄金森说的:“许多疯狂是非凡的理智,很多理智是完全的疯狂。”

2007年8月9日,“吉利汽车品牌求证大讲坛”首站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听者云集,汽车界老前辈陈光祖当着李书福与大家的面说:

李书福在车界叫“汽车狂人”,世界在急剧变化,只有疯狂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超越。“疯狂”是一种想象力的体现。吉利要走向全球,就要实行“疯狂大战略”,包括“机器的疯狂”。凡是世界上的好东西都要继承它,你的,我的,大家的,也是吉利的。创新的疯狂,就要突出科技和人才的建设,突出计算机和网络建设,把吉利推向“全数字化”。吉利确实是走在前面,毫不夸张地说是非常领先的。我相信这是一种“理性的疯狂”。我很欣赏这种疯狂,只要你们不要叫我“疯狂老人”就行了![11]

主持人打趣说:“大家都觉得李书福先生本身已经够疯狂了,结果在专家的眼中还不够疯狂。李董事长,你可以谈谈听了陈老这番建议后的想法吗?”

李书福回应主持人说:“陈老说的‘疯狂’,不是简单的肢体和语言上的疯狂,而是思想上的疯狂,战略上大胆的想法。要想取得发展的主动权,你就要有‘疯狂’的想象和追求。”

不仅如此,在李书福身上,有一种愈挫愈勇的气质。

他身上的光环背后,谁能知道有过多少挫折、失望、痛苦和孤独呢?普遍的不理解、不支持和冷嘲热讽造成的心理压力,给了李书福以“荷戟独彷徨”式的惆怅。他也会找朋友发泄:“我到底为了什么,不干了。”更多的却是“擦干泪,坚持住”的自我慰藉,“打掉门牙往肚子里吞咽”的坚忍。

李书福总是在嘲笑和质疑中靠近预期目标,且能使用自己的某种“魔力”,让整个团队始终围绕着一种强大的意志,不断地行动。老一辈汽车评论员陈远曾这样说过:“要研究一个问题,李书福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使得整个团队长期以来一直跟着他搞汽车,没日没夜,无止无休,终于成就这样一番事业。”

据说,雪铁龙汽车的创始人安德烈·雪铁龙,“能够极其敏锐地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智慧的火花,清楚地预见到它的一切潜在效益,并雷厉风行地将其付诸实施。不仅如此,他还有一种善于将自己的意图传达给每一个员工的卓越能力”[12],“他还有一种闻一知十,明察秋毫,拥有快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一针见血的批判性判断力,让他能在看似无关的要素之间发现新的联系”[13]。在李书福的身上或多或少也有这些优异气质,只是以不同于一百年前汽车业领袖的形式表现出来。

反过来,如果没有坚强而有创造性的团队,没有成千上万的吉利人,李书福的汽车梦不可能成为现实,吉利也走不到今天。

李书福的“魔力”,来自这个平凡的世界,来自物质交换、生活欲望与人心所向。在这个团队形成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各种戏剧性的过程,物竞天演,不断进化。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有时候,这个团队是自发状态下形成的,每件事情都进展顺利,每个成员都配合默契,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背后支配一样。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团队建设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

每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影响力提升、业务进展、市场变化都对团队构成提出了不同要求。掌舵人对领导团队和管理者,既要有宽容、宽松之雅量,“允许犯错误”,又得根据业绩进行严格考核。在创业之初、“战略转型”和走向全球化这三个历史阶段,吉利领导团队都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点。在保持战略定力与凝聚力方面,却是李书福念兹在兹的。可以有争论,甚至正面交锋,“拍桌子”,但不可以唯唯诺诺,得过且过。

袁小林,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兼CEO,他对李书福是这样评价的,“李董事长是有战略高度和远见的人,在大家还没有看清或者看得非常弱的时候,他会看到可能性,会找到方向。因为他的包容性,才会有不同的人才,以不同的形式加入到吉利大家庭中”,“他又是一个永远有好奇心,并且具备学习能力的人”。

也许,阿什利·万斯在《硅谷钢铁侠》中对埃隆·马斯克的一段评价,会加深我们对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的理解:

在外人看来,他总是野心勃勃,似乎是扩张上了瘾,才会对外公布超级高铁、太空网络等新计划。但我更加确信,马斯克是有情有义之人,他以一种史诗般的方式呈现喜怒哀乐,他感受深刻的是自己改变人类命运的使命,因而难以意识到他人的强烈情绪,以致他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被掩盖,令他显得冷酷无情,没有顾及个体的想法与需求。而很可能正是这种人,才能将太空网络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