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真宗、仁宗时期的社会矛盾与庆历新政
一、保守政风的形成与对外政策
至道三年(997)三月九日,宋太宗病逝,在立嗣以长的继承原则下,身为第三子的赵元侃,原本是没有机会登临大宝。但是他的长兄元佐因为发狂纵火,被废为庶人。次兄元僖又中毒早逝,他这才在命运的安排下,被立为储嗣,改名赵桓。年届30的太子赵桓在柩前即位,成为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太宗一系的皇位继承至此得以基本确立。真宗是一个守成之主,在内外政策方面继承了太祖,特别是太宗的衣钵。
宋初政治自太宗朝起因循苟且、默守成规的保守政风很浓厚。至真宗朝,恪守“祖宗故事”的提法、做法凸现,奉本朝“祖宗故事”为抉断政务的至上原则。史书说“真宗承(太祖、太宗)两朝太平之基,谨守成宪”34。从太祖、太宗朝的赵普到真宗时的宰相李沆、王旦等,都以不生事为原则。当时绰号“无口匏”的李沆“尝言,居重位实无补,惟中外所陈利害,一切报罢之,此少以报国尔。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施行一事,即所伤多矣”35。王旦“为相,务行故事,慎所改作”36,真宗本人“惟宜谨审”“先朝皆有成宪,但与卿等遵守”。37上层统治集团的这一政治倾向,正如欧阳修所指出的“国家自数十年来,士君子务以恭谨静慎为贤。及其弊也,循然苟且,颓堕宽弛,习成风俗,不以为非,至于百职不修,纪纲废坏”38。
对外政策继承了太宗晚期“姑务羁縻,以缓征战”的政策,与辽和夏州政权和解。真宗一上台,继承太宗遗志,就将夏州政权原所辖五州之地“赐还”李继迁,李继迁遂将用兵矛头转向进攻宋的西部重镇灵州,真宗又采取放弃政策,咸平五年(1002)灵州失守,李继迁乘胜攻击河西重镇吐蕃所统的凉州,李继迁遭重创身亡,凉州吐蕃六谷族向宋朝请兵,愿意配合宋军打击立足未稳的李德明夏州政权,但是宋真宗放弃了这次可以两面夹击的绝好机会,并且主动以赐金、帛、缗钱四万贯匹两、茶二万斤的代价与李德明媾和,于景德二年(1005)元月双方签订“景德和约”。
在太宗晚期宋对辽夏取守势后,辽朝对宋却展开攻势,连年进攻和骚扰宋朝边境。景德元年(1004)八月,萧太后、辽圣宗率大军以收复失地为名大举南侵。辽军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绕过许多宋军坚守的州县,直趋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大有直逼北宋都城开封之势。宋廷震恐,朝中大臣在如何对付辽朝进攻的问题上,发生了主张迁都逃跑与坚决抵抗两种对立意见。大臣王钦若主张放弃东京逃跑,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只有新任宰相寇准等少数人力主宋真宗亲往澶州前线督师,以振士气。十一月二十四日,辽兵抵达澶州北城,随即对澶州北城展开三面围攻,辽军充当先锋的大将萧挞览在督战时,被宋军床子弩射中额角,当晚死去。辽军因损失大将,士气低落,稍为退却。十一月二十六日,宋真宗到达澶州并渡河登上北城门楼,宋军士气大振,但宋真宗并不真想抗辽,辽承天太后亦由于后方宋军援军聚集,在攻战无必胜把握的情况下,和议遂在宋使曹利用与降辽的王继忠之间开始进行。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遂在十二月初与辽商定和议,交换誓书。
和议约定:
(1)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20万匹、银10万两;(2)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容对方逃亡“盗贼”;(3)双方不得创筑城隍,改拔河道。有渝此盟,不克享国。39
此外,宋辽互称兄弟之国,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真宗赵桓为兄,双方使者定期互访。
这个宋辽双方在澶州城下达成的休战协议,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得以安然从险境中脱身,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对宋朝来说,“澶渊之盟”则是一个屈辱妥协的和约,它是宋朝推行“守内虚外”政策的副产品。开启了宋朝用金钱买和平的先例,成为宋朝解决与民族政权争端的基本国策。就10至11世纪的中国历史而言,“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大片地区得以发展生产,而且双方还通过“榷场”进行经济交流和商业活动,因而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提高。但是毋庸置疑,宋真宗与辽、夏屈辱外交的结果是宋仁宗庆历、宋神宗熙宁士大夫要求改变现状而掀起此起彼伏的改革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标志着唐中叶以后汉族中央政权主动放弃与草原民族一争雄长的“汉唐模式”,辽金元及清的建立是这一模式转变的直接后果。
朱熹曾与学生泛论历代以及宋太宗真宗之朝,可以有为而不为时说,太宗除了每日看《太平广记》数卷外,不过写字作诗,君臣之间以此度日而已,真宗东封西祀,糜费巨万计,不曾做得一事。朱熹所言东封西祀,糜费巨万计指的是大中祥符以后所搞的“天书封祀”闹剧。此闹剧从大中祥符元年(1008)导演天书下降之后,至乾兴元年(1022)真宗死去,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将天书殉葬为止,十五年间,东封泰山,西祀汾阴,营建玉清昭应宫,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宫观迭起。这场闹剧旷日持久,规模宏大,劳民伤财。据《宋史·食货志》载“景德郊祀七百余万,东封八百余万,祀汾阴,上宝册又增二十万”。大中祥符以前宋财政尚宽余,然仅过了三年多时间,大中祥符四年(1011)丁谓则说“东封及汾阴,赏赐亿万”,“恐有司经费不给”。40再看营建玉清昭应宫“凡役工日三四万,发京东、西、河北、淮南州军禁军,调诸州工匠,每季代之,兵卒岁一代,并优其口粮、资值”,“凡宫之东西三百一十步,南北四百三十步”。41“耗费国帑不可胜计”42,至于“斋醮糜费甚众,京城之内,一夕数处”43。愈演愈烈的宫廷奢糜之风,其耗费也是惊人的。这些活动所造成的直接经济后果,就是“海内虚竭”。真宗将上天最高神的名称定为“玉皇”,作为皇家的祖先神崇拜。认定“玉皇”和儒教一直称作昊天上帝的上天神是同一的。直到现在,民间还把玉皇大帝当作天神信仰祭祀。
真宗想借神圣的威权来维持大中祥符的“太平盛世”。但是大中祥符九年(1016)的一场蝗灾,粉碎了他以天书、祥瑞堆砌起来的太平假象。灾报初传之时,真宗还相信,凭着他圣德之感,螟蝗将自抱草木僵毙。辅臣们也应声附和,并进呈死蝗。结果,就在二府奏事之时,飞蝗连云障日,蔽天而过,揭破了君臣之间的谎言与美梦。不论他原是以神道设教,或是真心诚信,漫天的飞蝗都逼迫他面对现实,使他憬然于所有的天书、祥瑞都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
其后真宗便病倒了,朝政多由皇后刘氏代行。乾兴元年(1022),久病的真宗崩于延庆殿。庙号“真宗”,是大臣对他真命天子地位最后的肯定吧!由真宗的第六子、年方12岁的赵祯(1010—1063)继承了皇位。赵祯的身世颇为传奇,赵祯的母亲是李宸妃,当时真宗爱妃刘氏无子嗣,真宗将初生的赵祯收养在刘氏宫中,对外声称是刘氏所生,取名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真宗去世,赵祯并未继承到全部的皇权。在政争中已升为皇后且掌握实权的刘氏,因着新皇帝的即位,由皇后升格为皇太后,并在遗诏中取得权处分军国事的摄政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