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宋代进士科的考试
自从人才的拔擢由荐举制过渡到科举制后,“考试”就成为遴选人才的主要方式,并延续至今,外溢全球。自隋唐以降,科举考试是举子进入统治阶层的“龙门”,也是无门荫可倚的一般举子欲入仕就必须面对的唯一选择,如后代俗话所说:没有场外的举人。本章和下章,我们将叙述宋代科举中各主要科目的考试。本章先讨论进士科,着重厘清对是科考试科目设置的争论,以及由此引起的进士科内涵的变迁;至于发解试、省试、殿试,以及场屋诗赋、策论及经义的考试规则及作法,后面将各有专章研究,皆以进士科为主。
南宋学者周必大曾说:“本朝取人虽曰数路,而大要以进士为先。”(1)的确,在宋代科举的诸多科目之中,最受统治者、社会和举子看重的是进士科。从中唐以后,进士科即独重科场,宋代延续了这一传统,凡被朝廷重用的文官多为进士,故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卷一说:“到得本朝,(进士与明经)待遇不同: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至明经之科,不过为学官之类。”因此进士科又被称为“将相科”,如郭见义于乾道元年(1165)三月所作《创建三元庙碑》曰:“(本朝)斟酌前代取士之法,杜塞他蹊,专尚进士。昔人指此为将相科者,非虚言也。”(2)又楼钥《回杨监场启》:“策名枫陛,荣登将相之科。”(3)《山堂考索》后集卷三二《宋朝取士之法》亦曰:“宋朝进士科,往往为将相,极通显;至明经之科,不过为学究之类。”
宋代进士科的考试,曾在统治集团内部引起极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到底用什么学科门类进行考试和录取,即用诗赋呢,还是经义?是否罢诗赋而易以经义?正因为进士科担负着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地位崇高,这种争论也愈加激烈,甚至与党争搅和在一起,互为水火。本章考述宋代进士科的考试,也以诗赋、经义之争为中心,梳理二者在进士科考试中升降陟黜的过程,以及矛盾的症结所在,并试论其是非得失。要之,宋初沿唐、五代之旧,试之以诗赋。熙宁时改为经义而罢诗赋。历元祐诗赋、经义兼收之制,再到绍圣罢诗赋而用经义的反复,于南宋初才敲定为诗赋、经义两科分立,得到近乎“双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