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艺的动机
矮子丕平死后,按照法兰克人的习惯,王国再次被一分为二,归了他的两个儿子。眼看又一场恶战即将爆发,次子卡洛曼(Carloman I)暴毙,长子查理名正言顺地接管全境。查理年纪轻轻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他逐步攘除了法兰克王国疆土中的不安定因素,中世纪欧洲空前地被一个相对有力的中央集权以基督教的名义统治起来,超越了原有的“法兰克王国”的概念。查理也在公元800年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世称查理大帝[图4][2]。
[图4] 《查理大帝胸像》(Bust of Charlemagne)
内有查理大帝部分遗骸,亚琛大教堂,亚琛
图片来源:https://it.m.wikipedia.org/wiki/File:Aachen_Domschatz_Bueste1.jpg, author: Beckstet
在查理看来,只有宗教秩序稳定,他的江山才能稳固。但在他所处的时代,教会的工作并不好开展。一方面,经过丕平时代的几十年战事,很多地区的教会完全处于荒废状态,彻底依赖于当地贵族领主,而领主则从他领地的奴隶中象征性地挑选神职人员。正因如此,很多教士甚至连诵读《天主经》都无法做到,更不用说广传福音了。另一方面,经过数百年的以讹传讹,各地教会传抄的宗教典籍错漏百出,倘若宗教文本本身都不可靠,那传教的效果又从何说起呢?
由此,查理得出结论:要想江山永固,从根本上需要大力开展宗教文化工作。先推广拉丁语,然后修订圣经,接下来大量抄写宗教典籍。为了能让宗教典籍得到充分的理解,一些和宗教有关的古罗马、古希腊时代文献也应该得到保存和传播。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子民们就会认真拿查理大帝这位真命天子当回事了。
查理推动这一文化运动的初衷固然是关乎统治的,但从客观上说,这批手抄本中的精品同时作为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流传了下来。其中的早期代表是《戈德斯卡尔克福音书》(Godescalc Gospels),因戈德斯卡尔克修士负责抄写内文得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圣经选段,相当于修士在讲经时所使用的讲义。书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幅《升座基督》[图5]插图,附带一提,虽然内文由戈德斯卡尔克修士抄写,但插图画家可能另有其人。
[图5] 《升座基督》(Christ Enthroned)
出自《戈德斯卡尔克福音书》,781—783年,牛皮纸蛋彩,32.4厘米×21.2厘米,法国国家图书馆,巴黎
画中的耶稣面无表情,双眼直视前方。画家将他的手脚画得颇大,整个人物无论五官还是穿着,都以黑色线条勾边塑造。他穿着紫色的外衣,紫色在罗马时代是属于皇室的颜色。这些要素均可以从拜占庭帝国的艺术风格中见到。装饰画面四周的抽象花纹也并非高卢当地的产物,而是来自欧洲北部爱尔兰-撒克逊人的艺术风格。总的来说,这位画家将相当大的精力用于整合来自外部风格的影响,这也使得它的面貌同仅仅数十年后的本土艺术家风格有着巨大的差异。
如果《升座基督》让人不免怀疑这一时代的插画多呈现出呆板克制的气质的话,那《埃博福音书》中的插图一定能让这种印象一扫而空。书中包含四位福音书作者的画像,画面充满着激情与活力,从快速划过纸张的线条中,我们仿佛能够立刻在眼前还原出艺术家是如何龙飞凤舞地挥舞着手中的画笔,赋予它生动的速度感的。
在《圣马太》[图6]中,画中的圣马太浑身紧绷,他右手握着笔,飞快地将脑海中浮现出的一切写在纸上。圣马太的灵感来自画面右上方的小天使,天使正将上帝的声音“倾泻”到圣马太左手端着的墨水杯中。圣马太之所以要奋笔疾书,是因为他清楚来自上天的灵感稍纵即逝,必须紧紧把握住机会。在他心急火燎的书写过程中,画中的一切都宛如陪他一起加速运动起来,他的衣襟就像是被大风吹得卷起来的旗子一般,而他身后的山丘、树木和房屋,也摇摆着似乎要替圣马太加把劲。
[图6] 《圣马太》(Saint Matthew)
出自《埃博福音书》,约816—835年,26厘米×22.2厘米,牛皮纸墨水,埃佩尔奈市立图书馆,埃佩尔奈
除了《圣马太》,另外三位圣人的画像也是各具特色,始终不变的是画中如火焰一般向上升腾的动感。《埃博福音书》的作者无疑是绝顶天才,他笔下作品的面貌,同几十年前尚在试图整合他人风格的前辈的是如此不同。他一方面非常清楚什么才是展现宗教激情的理想途径,另一方面用笔的技巧又不输给古今任何一位画家。只可惜,我们并不知晓作者是谁,更不知道他具体从何处得到灵感,开创了如此独树一帜的风格。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一生动的风格启发了同时代的其他画家,在《乌得勒支诗篇》[图7]等作品中均能看到它的影子。
[图7] 《乌得勒支诗篇》(Utrecht Psalter)插图(局部)
约820—832年,牛皮纸墨水,乌得勒支市大学图书馆,荷兰乌得勒支
这场为国家和教会服务的文化运动的产物不仅包括精彩的图书插图,还有图书的写法和内容。在这一时期,从大量对抄写的需求中应运而生的是一种兼具易于书写、辨识等优点的拉丁文手写字体,我们今天使用的拉丁文小写字母,便是从这一版本中衍生的。同时,这一时期的抄写工作极大程度地保存了古典文献,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古罗马时代甚至更早的典籍,均是来自加洛林时代的抄本。这次运动因其深远的影响,被后世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这个词时常让人想起发生于意大利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而同样名为文艺复兴,加洛林版的文艺复兴在影响上却大大不如前者,只持续了十年左右。公元814年,查理大帝驾崩。他一手推行的文艺复兴也随之逐渐消散。他的继任者路易一世(Louis I)在各方面都无法延续查理大帝开创的辉煌,曾经因查理大帝而会集一堂的人才或离开了宫廷,或与世长辞、没有接班人。路易在政治上过于仰赖教会的鲁莽措施,一方面给他赢得了个“虔诚者”的名号,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世俗权力和教会的矛盾,加快了加洛林王朝解体的进程。不久之后,虔诚者路易和他的三个儿子兵戎相向,这片土地再一次回到了战争的苦海中。
被查理大帝寄予厚望的“君权神授”终究没有保佑他自家的江山千秋万代,但这个概念其实还是传下去了。后世的贵族再要争天下时,还是会考虑自己是否师出有名。当并非大帝血亲的于格·卡佩(Hugues Capet)开创新王朝的时候,就声称他好歹也是曾当过国王的厄德(Odo of France)和罗贝尔(Robert I of France)的后人,变相等同于“流着查理大帝的血”。查理大帝对于王权和教权应该如何相辅相成的思考,则将在11世纪的一位修道院院长脑海中显现出更清晰的模样。
你知道吗?
〉〉查理大帝有一头宠物大象
在公元800年前后,一头大象被当作礼物,从巴格达一路送到亚琛的查理大帝面前,从此开启了阿拔斯王朝和加洛林王朝联盟的时代。由于中世纪的欧洲人极少见到大象,因此它的到来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从当时流传下来的文献中,后人得知这头大象名叫阿布·阿巴斯,在圣德尼大教堂绘制的一套手抄本中,读者可以从卷首的花体字母B上清楚地看到生动形象的大象图案,这被视为当时的艺术家已经亲眼见过大象的见证。公元810年,查理大帝率军迎战丹麦国王,阿布·阿巴斯也随军同行,却在大军渡过莱茵河不久后突然死去。
有大象图案的花体字母,出自《诗篇评注》(Expositio Psalmorum),作者卡西奥德鲁斯(Cassiodor-us),约801—825年,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