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父母的爱为什么那么痛
孩子的问题是一面镜子,是父母用来看清自身问题以求改变的。
父母一直都高举着爱孩子的旗帜,但为什么父母给孩子的爱却成了伤害?
父母们一心期待孩子好好学习,不断超越,拿高分、上名校,为父母争面子,为自己创未来。为此,父母们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大把的金钱,甚至有很多妈妈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做起了全职妈妈。但却发现,父母们的爱,并没有换来想要的结果。一个小时候好端端的孩子,却变成了一个与他们期待正相反的样子!拖拉、不自立、没有责任心、没有目标动力、厌学叛逆、沟通障碍、网瘾早恋、犯罪自杀……这些孩子的问题或问题孩子到底是怎么造成的?父母们深深地陷入了怎么拔也拔不出来的焦虑泥潭、无边苦海……我在此郑重地提示大家:所有问题的向好转变都来自父母自身的觉醒。
《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在本书的第一章里,我们首先一起来检视我们那些错教育。让我们怀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和对孩子的真爱之意,从学习的大门进入,开启我们培育优秀后代痛并美好的旅程吧!
什么是溺爱?简单地说就是过分呵护。它是描述监护人或照顾者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一种特征,监护人或照顾者给了孩子不合理的物质和情感满足与保护,而它的后果是妨碍了孩子试图独立思考、做出自主行为的任何努力。溺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物质上超满足
孩子馋嘴贪吃,每到饭店就让孩子先点自己喜欢的;孩子要名牌,买一双运动鞋竟然要花八百一千;要电子产品,手机、iPad、电脑至少有一两种……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要月亮不摘星星,要一个给两个。中国中小学生90%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据2021年光明网调查,中国中小学生六成拥有自己的电子产品,这是物质上超满足的一大“罪证”。
物质上超满足就毁掉了孩子的道德。物质上超满足长大的孩子自私虚荣、唯我独尊、意志力薄弱、遇难就退、遇挫就弃,在家“窝里横”,在外是狗熊。在物质满足上,我们主张按“基本温饱”原则对待,少满足、延迟满足或不满足,绝不可以超满足。《诫子书》言:“静以修心,俭以养德。”
2.生活上大包办
穿衣服、吃饭、洗衣服、洗澡、收拾餐桌、打扫卫生、收拾书包、整理书桌、家庭购物、买菜做饭、迎来送往等一切家务,都是父母大包大揽地做了,孩子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位9岁男孩儿的妈妈来找我咨询,说他的孩子在学校里被歧视了,怎么办?我问她原因,她说“儿子同学说他残疾”。因为踢足球时,球来到他脚下,他不管身边是谁,是哪伙儿的,只管一脚就把球踢出去,结果球传到了对方脚下,我问这位妈妈,孩子9岁前我们家庭怎么做教育的?交谈中她告诉我一个信息:孩子现在9岁了,吃饭还要父母追着喂,自理能力非常差,很怕担责任,没有团队精神,没有竞争意识。这样的孩子能受同学欢迎吗?
某大城市一个重点初中体育老师跟我讲,冬天上体育课,先要在操场上跑两圈儿热身,一个女孩儿鞋带开了,自己也发现了,但仍继续那么跑着,老师提醒她有危险,告诉她系上鞋带再跑,她竟回答“我不会系”,因为每天出门鞋带都是父母帮系好的。该校的另一个男生,穿着羽绒服出来跑步,拉链开着,衣服大敞,跑起步来拖泥带水的,老师提醒他拉上拉链,他说“我不会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现如今青少年身上这种事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生活上大包办就毁掉了孩子的责任。这样家庭培养的孩子不知什么是责任感、学习做事专注力差、独立性与自理能力低下、好马虎、易拖拉、学不主动、习无动力、成绩每况愈下。而全面地、经常地做家务,是开发大脑智力最简单、最经济、最长效的方法,结果都被父母的错教育给毁掉了。我们都知道,学习、做事的生物基础是大脑,把开发大脑的机会砍掉了,还要孩子有好成绩,这是不是“错乱了”?正应了那句话——你砍掉了我的翅膀,却还让我飞翔。
哈佛大学关于做家务有个研究,称作格兰特研究。在长达40年的研究中,研究团队长期跟踪调查了465个孩子,得出三个重要结论。一是从小做家务的孩子,读完书到了工作岗位上,薪水比不做家务的孩子高5倍;二是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比从小不做家务的孩子就业率高15倍,而犯罪率仅为其1/10;三是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懂得同理心,会共情,他们的人际关系比不做家务的孩子更加良好。
3.思想上多代替
孩子写作业遇到了难题,有些父母不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思考,不引导孩子请教老师,也不引导孩子去向学习好的孩子问询,而是自己直接上手了,他们给孩子一通讲解,把整个题目重做了一遍,孩子吃了个现成的“快餐”;孩子考试丢了20分,父母不教孩子怎么检查试卷、分析错题,而是拿来孩子的试卷,直接给孩子做分析,给孩子讲明白错题的原因,把孩子的知识漏点也给补上了,还在练习册上找来了练习题,让孩子再演练一遍。好累呀!那对孩子的爱“爆棚啦”!孩子遇到了人际关系障碍,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对某位老师有不喜欢的情绪,父母不去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寻找原因、想办法改善,怕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所以父母直截了当地告诉了孩子“答案”——做法。
父母不懂得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问题的因果。孩子学科上有问题,只要父母上手帮忙,就破坏了孩子的思考力、专注力以及对老师的敬重、对学习“尖子”的崇拜!父母也不懂得帮助孩子清除人际关系障碍的逻辑。孩子一遇到人际关系问题,父母上来就给“答案”,这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滋生懒惰,凡事父母都能帮我搞定,使孩子变得不爱思考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弱。
《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强调要先让孩子自己深入思考,再去点拨。总之,思想上多代替就会毁掉孩子的智能。这样培养的孩子,思考力越来越差、专注力越来越差、主动性越来越差、学科能力和学科成绩越来越差。
4.放纵
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规无矩,甚至无法无天。2019年10月,四川某重点初中学生颜某,手持板砖,趁班主任黄老师不备,在其身后连续重重地砸了老师9下,当即把老师砸昏在地,老师被送进医院抢救,2020年2月,因抢救无效,这位老师离世了。学生颜某为什么要下狠手呢?只是因为他“在校违规骑车载人”,被班主任“批评教育了几句”,并罚了一节课。经调查,学生颜某是一个不爱学习、无规无矩、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被砸死了,颜某的人生也被毁了。悲剧的根源能怨学校吗?能怪社会吗?这是家庭教育从小对孩子无边界放纵的结果。这样的孩子即使读了重点学校,将来也上了重点大学,会成为人才吗?你是老板,你会给他机会吗?无独有偶,2023年1月,上海浦东一个14岁的少年徐某,骑着改装的摩托车,声音震天响,引起了交警的注意,于是交警拦截检查,发现驾驶人是未成年,违规驾驶,且无两证,同时还发现此摩托车是套牌车,决定扣留徐某,等待警察来处理,而这个仅14岁的孩子,竟想逃跑,而且对交警大打出手,用头盔猛砸交警,在交警予以制服的过程中,将交警咬伤,可谓气焰嚣张!14岁的孩子,就敢袭警!孩子为什么会如此无法无天?究其原因,你都可以发现,孩子从小被家庭教育放纵了。
放纵就是残害。被放纵长大的孩子,不爱学习、蛮横无理、人际关系差,非常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5.过分关注
2022年暑假我们90人去韶山游学,有一位妈妈带着8岁的男孩儿一起参加了。在吃饭的时候,她的眼睛总是注视着在其他桌上吃饭的孩子;在行进的时候,她总会对身在另一个组的儿子嘘寒问暖、问长问短:“渴不渴?”“热不热?”“你擦擦汗”;在研学景点,她不注意听导学师在讲什么,而是一直围在孩子身边转……妈妈的注意力离不开孩子,这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不仅如此,研学队伍分成了几个组,每个组都要有一个“排头兵”举队旗,这是一件让孩子觉得骄傲的事情,因此孩子们每天轮流去做,但这个孩子拿到举旗权后,第二天就不愿意轮流给别人了,我们要求按规矩办,他就止不住地放声大哭起来,孩子的自私本性暴露出来了。一个自私的人,是不可能有人际关系的,别人是不会给他机会的。
以上我讲了五个方面的溺爱,事实上,在家庭教育中,方方面面都有溺爱现象,而且相当严重。
我想聊一聊我培养儿子的故事。在物质满足上,我们一直按“基本温饱”原则对待他。他上小学订校服,订三年级的,穿半年就把衣服放大一点,一套校服穿三年;家里来客人,孩子上桌吃饭不许坐正座,一定是坐在边上;到饭店吃饭,他一定是最后一个点菜,而且只能点一个;儿子5岁以后,我们的家庭经济条件是非常好的,我们夫妻和他谈,你不是创造财富的,而是消耗财富的,所以要节俭。他穿的衬裤、袜子都是带补丁的,姥姥不允许浪费,想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再穿一年。在生活上,儿子所有自己的家务都是他自己干,8岁就能做家常饭菜了;待人接物由姥姥亲自主抓,按照《弟子规》来要求……整个小学毕业以前,我们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因此他能读4所世界名校,精通5种语言,21岁半,就被加拿大外交部破格录取为外交官。外交官的这个岗位设计是要求有政治学硕士学位的,全世界每年毕业的政治学硕士几十万,我的儿子是黄皮肤、本科生,为什么被破格录取?原因有下面几条:一是杰出社会贡献,他做公益4年多,获得过杰出社会贡献奖;二是高情商,特别善于待人接物,与人相处;三是国际化视野,他游历过100多座世界名城,精通多种文化语言;四是拥有优秀的领导力潜质。
管中窥豹,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