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居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武夷三圣

1999年,武夷山因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World Heritage-Mixed Property)。

在武夷山云窝景区中有一方神奇的万年石,这块石头通体由绿色覆盖,仔细观察会发现石头上的植被从下到上依次是地衣、苔藓、草本和木本,它将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从原始最低等向高等植物群落演化交替的整个过程完整地保存和呈现出来,不愧是生物进化更迭的教科书和活化石。

地衣植物群落是地球上诞生于6亿年前古生代的最古老植物之一。地衣能够感知生存环境的优劣,一旦周边生态环境恶化就会迅速消失,因此被称为“环境质量监测生物”。同时,地衣还能分解岩石形成原始土壤。经历了万年的转化过程,当地衣将岩石变成土壤的时候,就出现了苔藓。苔藓是4亿年前寒武纪中期生物,苔藓的生长积累了更多的腐殖质使土壤增厚,进而出现了距今4亿年前泥盆纪后期的蕨类植物,并且衍生出不同的种类。武夷山拥有蕨类植物280种,占全国分布的10%,以“武夷”命名的独特品种就多达6种。随着土壤微生物增多,到距今1.6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一些耐旱的草本植物大量出现,它们对周边生态环境改造的强大作用,为木本植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进而出现了灌木、乔木和森林。武夷山是动物和植物的王国,闲居下来,可以观察到很多奇观。

舞动的双蛇

做客的树蛙

在武夷山角亭村的黄梁山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将武夷山上古文化追溯到了距今三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武夷山的民间信仰是寺庙供扣冰辟支古佛,道观供三皇元君,茶农供杨太白。在大王峰对面的武夷山茶博园内供奉着“武夷三圣”:神农、彭祖、武夷君。茶是武夷山永恒的主题,对武夷山的理解需要从远古的记忆开始。

神农在民间传说中被尊为茶祖。唐代陆羽《茶经》中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中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武夷三圣

彭祖为武夷山开山鼻祖。武夷山原名荆南山,武夷山市《平川彭氏家谱》中记载,彭祖“因慕闽地不死国,遂挂冠辟谷,隐于荆南山,生二子,长日武,次日夷,兄弟开辟荆南山,相传五十余乡,子孙世居焉,故俗呼荆南山为武夷山。”武夷山因彭祖带彭武、彭夷二子开山有功而更名。

彭祖还在“闽地不死国”的人间仙境武夷山开创养生术、烹调术和房中术之养生先河,被奉为中华民族养生鼻祖。在天游峰峰顶天游阁内供奉有彭祖和二子座像,神像柱边有对联:“隐水凄山修精养性乃长生不老极功,餐霞服气吐故纳新为益寿延年要旨。”

天游阁彭祖像

彭祖宅基旧址

彭祖父子三人的群雕“武夷魂”作为武夷山的城市标志,弘扬先辈拓荒精神,勉励后人创业鸿志。

幔亭峰下武夷山庄内有彭祖宅基旧址,初曰云龙道院,又曰一水草庐。

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是羽流栖息之地。据《武夷山志》记载:“昔有神仙降临山中,自称武夷君。受上帝命统录群仙,授馆于此。”武夷君为荒蛮时代居住在武夷山中的部落首领,据考为越国始祖无余。汉武帝在朝廷的郊祀盛典中,将武夷君封为十大神仙之第五位,道教奉其为地仙。武夷君作为武夷山一方山水的最高神灵,一直植根于当地民众的信仰崇拜中。在崇阳溪畔南源岭村偏僻一隅的双延庙中供奉着“武夷境主”武夷君,小庙虽简陋,但周围的参天古树、庙前的清嘉庆石碑和“双延庙”门匾,以及武夷君坐像上方的“武夷境主殿”木匾,都在默默展示着古庙的年轮。

武夷君坐像

传说在公元前245年中秋,武夷君等十三仙在大王峰北侧半山设彩屋幔亭数百间,置酒肴会乡人于“幔亭招宴”,行酒进食,歌舞助兴,仙凡同乐。酒过三巡,歌师彭令昭唱《人间可哀之曲》:“天上人间兮会合疏稀。日落西山兮夕鸟归飞。百年一饷兮志与愿违。天宫咫尺兮恨不相随。”

历代朝廷对武夷君屡祀不辍,《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汉武帝时“祭祀武夷君,用干鱼”,干和乾的繁体字相同,乾为天,为君,为父。传说大王峰下的汉祀坛是汉武帝遣使者祭祀武夷君之遗址。

远古记忆,扑朔迷离,武夷三圣,人文初祖。

幔亭招宴